没抵制日货,我已经开始抵制中国货!
文章目录
【每周质量报告】(第二十六期):病死母猪肉做太仓鲜肉松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27日 12 :11
10月12日,我们栏目对天津陈官屯镇部分腌制企业生产劣质腌菜的情况做了报道,节目播出后,当地政府勒令片子中涉及的几家企业立即停业整顿,同时,对全县的腌制企业和食品生产行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另外,王致和食品厂也来信说明,天津万达调料厂提供的原料在进厂检验时,被发现质量不合格已被退回,目前没有任何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记者调查:病死母猪肉做太仓鲜肉松
在肉松产品中,江苏太仓肉松算得上是有名的。当地从清代开始就有了这种制作工艺,有人形容它如丝如絮,融于齿尖。可我们在江苏太仓采访的时候却发现了两大怪事,一怪是在多数的肉松厂家都见不到原材料——新鲜猪肉;还有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太仓不但很少有卖肉松的,而且当地还主动劝说我们不要买太仓肉松,怎么回事呢?
这家超市的规模在太仓市内数一数二,也是为数不多的在卖太仓特产 太仓市肉松的地方。这里的售货员们告诉记者:买啥吃的都好,就是买这里的肉松不好。
售货员:看倒是蛮好看的,但是如果你是卖给自己家里吃,劝你不要买;你自己家里人吃,千万别去买。
记者:怕它原料不好,肉不好?
售货员:就是说不清楚的。那个肉,反正吃到嘴巴里就是两样,我以前买过的,后来就不要吃了。
记者:什么原因呢?
售货员:不知道呀,谁知道!
当地惟一的一家肉松专卖店的售货员也出人意料地对记者说,当地的一些肉松产品,她连尝压根都不敢尝一下。
某太仓肉松专卖店售货员:一个不敢吃,第二个也不会去吃(肉松)。
记者:有这么严重,吃都不敢吃?
某太仓肉松专卖店售货员:当然啦!因为我自己原来也在车间里做过,我知道一些事情。不能吃,真的!
记者看到,这些太仓特产的肉松,包装上都说自己的肉松是鲜猪肉做的,有的甚至还说是用鲜猪腿肉做的。
某太仓肉松专卖店售货员:骗人的,怎么可能鲜猪肉,怎么可能有鲜猪肉肉松炒给你吃,没有的事。
肉松厂不用鲜猪肉做肉松,那又是用什么来做的呢?记者再三询问,这位售货员却始终不肯松口,不愿向记者透露其中秘密,记者决定到当地的肉松厂去调查“鲜猪肉肉松“背后的隐情。
据了解,目前仅在太仓市及其附近已经有将近20家大大小小的肉松生产企业。
在太仓市顶峰肉松厂厂内封闭的生产区里,记者看到,里面一间仓库,堆着一包包鼓鼓囊囊、袋口扎得严严实实的化肥似的东西,工人们总是时不时地,一包一包地把它们往肉松炒制车间送。记者一打听,原来编织袋里装的都是半成品肉松。这些半成品只要加点配料,稍一加工就变成了成品肉松。据老板们介绍,同一种肉松半成品,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肉松产品。
记者:要什么颜色能做成什么颜色?
太仓市顶峰肉松厂厂长:那当然啰,这种东西就是靠技术,没有技术谁都会做,有钱人都会做。就是做出来的口感不一样。你只要什么颜色我就能给你做什么颜色,不管是橘黄色的、深褐色的、乳白色的。
记者:原料都是一样的吧?
太仓市顶峰肉松厂厂长:每个行业都有它的尖端的一面,没有尖端的一面,算什么?
记者:你这个尖端的一面是指什么?
太仓市顶峰肉松厂厂长:它这个叫“配方“。
经过一番了解,记者发现,所谓的“尖端配方“,实际上就是把半成品肉松炒制成成品肉松的时候,除了加入酱油使肉松颜色加重外,还要加上添加剂、着色剂等,来改变肉松颜色。
记者在肉松炒制车间观看了整个配料的过程后发现,工人们在把糖、色料、香料以及油等配料加进肉松半成品后,他们还动作熟练地往半成品肉松上洒上了厚厚的一层黄色粉末。
记者:这是什么东西?
太仓市顶峰肉松厂厂长:这个,像瀑布样的,一级粉,流动性好。这个东西充分量的,知道吧!
这种黄色粉末到底是什么粉呢?这位老板向记者透露,这种黄色粉末是豆粉。这样的豆粉,1斤不过2块多钱,然而,掺到肉松里卖出去,就相当于豆腐卖出了肉价钱,一斤豆粉就可以多赚上十几二十块钱。如此这般,一家规模不大的肉松厂一个月只要生产个一二吨肉松,仅掺豆粉这一项,往往要纯赚好几万块钱。
记者:掺这个粉进去,人家看得出来看不出来?
太仓市顶峰肉松厂厂长:懂行的人看得出来,不懂行的看不出来。老百姓有几个懂的,只有开肉松厂的人、卖肉松的人、经销肉松的人,他懂。卖肉松的,好多人都不懂,他(消费者)怎么会懂?
记者:有说加100%(的豆粉)
太仓市顶峰肉松厂厂长:我最高只加30%。
刚开始,记者以为这些肉松厂用的“半成品肉松“都是他们自己生产的。但令记者疑惑的是,这些肉松厂里似乎都没有半成品肉松生产车间。
记者:现在太仓的肉松,基本上全部是用半成品(肉松)?
太仓市统一肉松厂厂长 :不仅是太仓,上海都是这样,福建的都是这样,没有一家不是这样做。
据知情人士透露,太仓市的肉松生产企业用的肉松半成品,绝大多数都是从浙江、江西等地买来的。在太仓市顶峰肉松厂的肉松半成品仓库里,记者注意到,这个厂用的肉松半成品大部分是浙江省义乌市的一个肉松厂生产的。那么,太仓市肉松味道不好,问题是不是出在半成品肉松身上呢?
记者随后从太仓市驱车一千多公里,追踪到了浙江省义乌市。在义乌市后宅镇,记者找到了这个半成品肉松生产厂家。记者看到这家厂的生产,基本上是半露天的。晾在地上的肉胚,成了苍蝇的嬉戏地;洒落在地上的肉丝,就这样被捡了回去;工人打着赤脚随意出入半成品晾放间;老板娘从厂外回来,甚至不换鞋子就直接进到肉松半成品晾放间。她蹲下来,在地上抓起一把半成品肉松闻了闻,就算是最终的出厂检验。
这里的工人告诉记者,他们根本就不会专门用猪腿肉来生产半成品肉松。
记者:一般不会单独分开来做?
工人:一般是统一做的。
记者:做成成品的话,可以说是后腿肉做的,是什么意思?
工人:做生意吗,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还听不懂这句话吗?
按规定,我国城乡各地早就已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但是这里的工人却告诉记者,他们用的猪肉都是厂里自己宰杀的:每天下午,都会有人至少送一车毛猪来,天一黑,这家半成品肉松厂的工人们便动手宰猪,剔取瘦肉;有时候,老板还派车派人到外地去把猪肉宰好了拉回来。
记者在这里连续观察了好几天后发现,送到这个厂里的毛猪几乎都是老母猪,其中还有一些是病猪、死猪。记者看到:有些病母猪甚至还带着一窝的小猪崽。这头死母猪,全身发青,看起来死了很久了,而这头母猪,像是难产死去的,下身还连着死去的猪仔。
这家厂的工人告诉记者,他们专门宰杀老母猪已经有些年头了。记者看到:他们宰杀母猪、剥皮、剔肉等一系列动作确实都很熟练,八九头老母猪,只要一个多小时就全部弄完了。
据这个厂的老板透露,他们一直用母猪肉来做半成品肉松。
记者:原来不知道这个情况,都是用母猪肉在做肉松。
义乌市协长肉松厂厂长:母猪肉是好的,真的母猪肉是跟肉菜猪一样的,也好。怕就怕有些人把死掉了的猪,拿来做肉松。
记者:是不是现在所有的半成品都是母猪肉?
义乌市协长肉松厂厂长:都是母猪肉,不可能用菜猪。菜猪、母猪又看不出来!
记者:用菜猪做为什么不行?
义乌市协长肉松厂厂长:菜猪做(价格高呢)你算一下,多少钱1斤,菜猪六七块钱一斤。商店里肉松卖20块1斤,怎么太仓肉松卖20块钱1斤,太仓肉松3斤肉做1斤肉松,三六一十八,还有工资、税收……。
记者:现在收的老母猪肉是多少钱一斤?
义乌市协长肉松厂厂长:两块五六,只有菜猪肉的一半。
记者:相差一倍?
义乌市协长肉松厂厂长:差一半,只有一般的价格。
据知情人士透露,用母猪肉做肉松,不但便宜,而且出肉松多。
太仓顶峰肉松厂 生产负责人:用肉猪一斤出不够半斤肉松,母猪肉就可以;你如果把母猪肉买回家去吃,炒吧炒不烂,但是母猪肉有这么个好处,做这个东西。
记者:做什么,做肉松?
太仓顶峰肉松厂 生产负责人:对。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煮母猪肉的时候,在起锅前,有人总是要从一个没有什么标识的塑料桶里,小心翼翼地用铁勺盛出一种液体,倒进锅里。工人们接着就用锄头样的工具在锅里搅拌一番。记者看到,原本黑乎乎、浑浊不堪一锅母猪肉汤肉,很快就变成了乳白色。经过这样一番处理后的母猪肉就可以捞起来了,榨干了汤汁,把骨头分拣开后,就成了炒制半成品肉松的“肉胚“。记者反复查问后得知,那种特殊“液体“,是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加工中使用的“双氧水“。
记者:有的肉松,看起来白一点。
义乌市协长肉松厂厂长:白的容易的,但是越白的越不好,口味越差。
记者:为什么?
义乌市协长肉松厂厂长:放过漂白药水。
记者:肉还能漂白,就是做半成品的时候加药水?
义乌市协长肉松厂厂长:就是加双氧水,加双氧水,马上就白起来,肉味全给它泡掉了,肉味就没有了,味道就不好了。
据了解,经这种特殊工艺处理后的母猪肉,炒制的半成品肉松,不但肉丝长、看相好,而且每斤的售价只有10块钱左右。因而,这种“母猪肉半成品肉松“,也就成了太仓一些肉松生产厂家物美价廉的主要生产原料。
记者:(太仓肉松生产厂)有没有从猪肉开始搞起来的?
义乌市协长肉松厂厂长:没有的,太仓哪里有,他们都是进我的,基本上可以说,太仓有三分之一是我的,不是全部用我的(半成品肉松),但有三分之一是我的。
记者:做出来,人家(消费者)能尝得出来是母猪肉吧?
太仓市统一肉松厂 厂长 :尝不出来,尝得出来,我的厂早就关门了,太仓肉松不要做了,又不是我一家厂这么做的。
记者随后走访了上海等地的一些商场、超市发现,太仓市顶峰肉松厂等企业生产的劣质肉松,冠冕堂皇地摆在货架上出售。
【每周质量报告】(第二十七期):竹笋保鲜的“秘方”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03日 09 :25
记者调查:竹笋保鲜的“秘方”
竹笋就是竹子的嫩芽,因为它味道鲜美,又是粗纤维食品,很多人都爱吃。但它有个缺点就是几天之内就会变质,不好保存。可有些地方生产出来的小包装竹笋却清楚地标着保质期为十个月或者是一年,他们用的是什么保鲜技术呢?他们用这种保鲜技术的时候,地点是在山里,时间是在黑夜里……
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山区是我国竹笋的主要产区,为了了解保鲜竹笋的加工过程,记者来到了贵州省习水县。当地的山民告诉我们,这里的竹笋收购点很多,但是这些收购点都位于山里十分偏僻的地方。记者首先来到了土河林场的一个竹笋收购点,这里的老板十分警惕,当我们问他对这些竹笋是如何保鲜的时候,他告诉我们这里的竹笋保鲜不了几天。
记者:你这每天是不是泡一下就运过去了。
老板:对。
记者:你这不会坏吧?
老板:两三天不会坏。
在周围居住的一些山民告诉我们,这些竹笋收上来以后必须进行保鲜处理,而且处理的时候会发出很大的很刺鼻的气味。为了搞清楚这些竹笋要经过怎样的保鲜处理,我们辗转来到了竹笋收购点相对集中的二台子镇,在这家收购点我们老远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酸味。
记者:怎么这么呛?
老板:煤,烧的煤烟。
这里的工人告诉我们这些竹笋如果不及时处理,几天就会烂掉。
记者:你这竹笋不煮一下,不这样搞一下,能保鲜几天啊?
工人:一两天就烂了。
在另外一个收购点记者看到,一口大锅里正在烧着水,老板说这是用来煮笋子的,她还告诉我们,这些竹笋煮熟之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泡制,这样这些竹笋可以变的更加的好看。
记者:泡一下干什么啊?
老板:把颜色泡好一点。
记者:怎么能好看一点?
老板:这不是青颜色的吗,要把它泡成这种颜色,这是青色的,泡完就是这样的。
记者:这个青的泡完就是这样的。
这位老板还说,这些竹笋经过浸泡之后,还要进行其他的处理。
老板:然后再装桶,加药。
记者:装桶是什么桶?
老板:胶桶。
记者:加药加的是什么药?
老板:我都不知道。
这位负责人却一直不肯告诉我们在给竹笋保鲜过程中加了什么药,她只是说,虽然每家收购点对竹笋的处理方法都各有不同,但用的药却是大同小异,而这些药就是竹笋保鲜的关键所在。这里的一位工人告诉我们,这些竹笋的保鲜过程主要是在晚上完成的,为了探明这些收购点究竟在竹笋保鲜过程中究竟加的是什么药,我们来到了位于长坝的一个规模较大的竹笋收购点。
这里的工人告诉我们,这些竹笋只是一小部分,到晚上就会有大批量的竹笋从山上运下来,由于这些竹笋很快就会烂掉,所以必须当夜进行保鲜处理。
记者:那怎么搞呢?
老板:用那个来熏。
记者:怎么熏。
老板:就是用药来熏。
记者:药是什么?
老板:药是老板给我们的。
天黑下来以后,陆续的有一些山民背着刚刚从山上采下来的竹笋来到了这里,工人们将这些新鲜竹笋整齐的摆好,然后开始向上洒水。他说,这是为了让药更好的渗入竹笋的内部,达到更好的保鲜效果。工人们在洒过水的竹笋上搭起了一个简易的塑料棚。有人从屋子中拿出了一袋白色的粉末状物质,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药。
记者:这是什么药啊?
工人:我也不知道。
这时我们在工人们的房间中发现了一个标着“工业盐”的袋子,在这个袋子上记者还看到了“严禁食用”的警示标志。
记者:这就是工业盐吧?
工人:对。
记者:烧起来有味道吗?
工人:有味道啊。
记者:味道大吗?
工人:味道很大。
记者:竹笋上面会有味道吗?
工人:对,会有味道。
这时,一位工人又拿来了几个块状的东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记者:这一块一块的有点像硫磺啊?
工人:这个是,这个就不是了。
记者:这个块的是硫磺。
工人:对。
被点燃的药发出了一股刺鼻的酸味,原来一直让我们不解的味道就是这种混合了硫磺和工业盐的味道,而所有的加工点都讳莫如深的“药”就是工业盐和硫磺。这里的工人还告诉我们,他们在工业盐中还加了颜料,这是为了让熏制出来的竹笋更加好看。
记者:这怎么有这么多水呢?
工人:如果没有这些水就不会变黄了。
记者:哦,这就是颜料。
工人:那个放里面就融化。
记者:加工业盐再加硫磺是吧?
工人:对。
记者:(咳)我这个方向不好,老往鼻子里呛。
工人:我们闻着就没有事。
记者:闻习惯了是吧?
工人:这个味道习惯了是很好闻的,刚开始闻的时候确实不好闻。
就这样再经过一个晚上的熏制,这些本来几天就会烂掉的竹笋就可以保鲜一年都不会坏了。工人们告诉记者,这批经过了粗加工的竹笋是准备运到四川省泸州市的一些竹笋加工厂的,为了了解这些经过了硫磺和工业盐熏制的竹笋的去向,记者决定驱车前往泸州市探个究竟。
记者来到了位于泸州市邻玉镇的一个竹笋加工厂,这位老板告诉我们他们的竹笋主要来自云贵川三省的山区。
记者:你这个竹笋是从哪收上来的?
老板:云贵川三省都有。
他还说最近的一批货是就是从贵州运来的。这里的工人告诉记者,这些竹笋从山里运来时已经熏干了。
记者:收上来就是这样的吗?
工人:不是。
记者:那是什么样的?
工人:收上来是干的。
他们把这些干竹笋放在水池里浸泡,经过一天的浸泡,这些被硫磺和工业盐熏干的竹笋看起来和新鲜的竹笋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据这位老板介绍,由于这些经过了硫磺熏制的竹笋硫的残留量很高,因此会有很大的酸味,为了不影响销售,他们还必须对这些竹笋进行脱硫的处理。
老板:这就是退硫。
记者:怎么退?
老板:长流水,清水退。
记者:就是上面放水,下面走水。
老板:对。
记者:能退的干净吗?
老板;绝对干净。
老板:我们这里用的水都是35米的地下水。
然而记者在几家工厂见到的都是这样肮脏的水池,我们很难相信这些所谓的“地下水”能把竹笋中的硫清除干净。记者在另外一家工厂走访时,这里的老板说这样简单的冲洗是很难将竹笋中的硫根除。
老板:加工的时候要退硫,但是退硫有一个问题,因为硫一进去就不爱出来,现在我们还没有技术把这个硫磺根除,包括我们也一样,现在的竹笋随便在哪个厂家拿的,去化验,硫的含量都超标。
这位老板还说,不但竹笋中的硫没有办法完全清除,为了延长竹笋的保鲜时间,他们还要在包装袋内加入大量的柠檬酸等防腐剂。他还说,这些防腐剂必须经过高温处理才能清除干净。
老板:用高温煮,然后再用水泡一泡,那个保鲜水就没有了。
记者:这个泡的掉是吧?
老板:泡的掉,但是很多酒店,餐馆根本就不这么干,打开袋就直接放到锅里了。
然而就是这些经过了几道工序保鲜的“天然食品”,就是这些无法判断其新鲜程度的“新鲜竹笋”,在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
老板:我这个竹笋你可以问的,全国各地市场都有,供不应求的。
权威访谈:中国竹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刘道平先生
主持人:以前曾经有媒体报道过竹笋用硫磺熏制变白的情况,后来市场上变白的竹笋越来越不好卖了。而现在片子中这些厂家又想出新的招数,把竹笋做的尽量黄一些,接近天然一些,再来骗取人们的信任。今天,我们就请到了中国竹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刘道平先生。刘先生,您好。
专家:你好。
主持人:以前说偏白的竹笋最好别买,现在接近天然色的看来也不能买了。您说这笋该怎么买怎么吃?
专家:作为消费者来说,从外观上很难辨别。要识别它的外观,它的商标,识别它的认证标志,农业部有个绿色食品认证,国家环保总局的有机食品认证,通过这个可以买到放心的食品。再一个就是到大的商场去买,能买到真的。
主持人:竹笋里有哪些物质会使它容易变坏?
专家:竹笋里的激素、蛋白酶容易导致竹笋纤维化,这是第一;第二是采挖时采挖面积大,在空气中曝露太长以后氧化造成的结果。
主持人:我们刚才看的片子中,他们从最前面到最后面的包装这整个生产过程,哪些环节,加入的哪些成分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
专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山梨酸、苯甲酸、柠檬酸作为食品防腐剂是可以用于竹笋保鲜的,但是国家有规定,必须符合最大使用量的规定。但是从片子里看到,随意加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是国家严令禁止的;第二个,硫磺和工业盐是禁止加的,不能用于直接入口食品的添加剂,硫磺和工业盐里含有很多重金属,少量食用会导致对人体的内脏造成一定的伤害,大剂量食用,残留物在这个的竹笋食品里以后,造成智力衰退、呆傻现象发生。国家规定是不允许的。
主持人:我们现在有没有食用笋生产的国家标准?
专家:目前,国家关于竹笋的标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但在一般食品的标准里有所反映,国家强制性的竹笋生产的标准我们已经立项,明年争取出台。这样对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进行统一规范。
权威访谈: 中国肉类研究中心所长王绪茂先生
主持人:在上一期的节目中,老母猪肉被做成肉卷分割肉难以分辨的情况,但这样的肉拿回家煮不烂时,恐怕还会被发现。而这回又把老母猪肉做成肉松,再加上各种调料,可是彻底地难以分辨了,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今天,我们就请到了中国肉类研究中心所长王绪茂先生。王先生,您好。
专家:你好。
主持人:肉松按大类来分,可以分成福建式肉松和太仓式肉松。那太仓式肉松该怎样来做?
专家:太仓式肉松应该是取瘦的猪肉,最好是猪腿肉,经过煮制、炒松还有撇油等等若干套工序。但是片子中出现的加入大豆粉,甚至是用双氧水,双氧水是不允许的,豆粉是不应该的。因为淀粉含量不能超过20,而刚片子中说加30,甚至加100的,显然是造假行为。
主持人:刚片子中有个工人说老母猪肉煮不烂不好吃,但是拿它做肉松是最好的,那么用老母猪肉做肉松是不是比较普遍?
专家:应该说这个现象确实存在。在这个行业标准中,在原料里面,猪肉松涉及了四个国家推荐标准。这四个标准在原料方面都有这么一句话:公母种猪及晚阉割的猪不得用于加工。那么老母猪或者母猪一定属于这个范围,应该不能用这种猪来做加工。我觉得片子中出现的病的死的猪是更不应该。整体来说用母猪来做原料肉,我个人觉得是比较危险的。
主持人:用老母猪肉做肉松现象比较普遍存在,您说是不是就不能再吃肉松了?
专家:对消费者,我觉得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性能价格比。特别提醒一声,最近一个阶段原料肉不管是猪肉鸡肉都在普遍涨价,在这个情况下,肉制品的价格允许它适当的上浮,如果这个时候有特殊便宜的肉出现,我劝你多问一下,三思而后买。
【每周质量报告】(第二十四期):土法腌菜 质量难保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13日 09 :17
在9月28日的节目中,本栏目对江苏扬州市部分企业制售假冒伪劣旅游用品的情况做了报道,节目播出后,当地质监部门立即对杭集镇、汤汪镇进行了全面的执法检查。当场查获了大量生产沐浴液和洗发液的散装成品液和宾馆用小牙膏,并封存了这些产品及生产设备。
记者调查:土法腌菜 质量难保
老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商家为了赚钱,一般来说总是会向消费者说自己的产品质量好,既安全又卫生。可在天津静海县一位腌菜厂的老板却说,如果看见他们腌制酱菜的过程,你就再也不想吃酱腌菜了。商家主动坦白自己的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这在生意场上还真是少见。那么,看了他们腌的酱菜,谁要是还敢吃,那么他也是够胆大的。
天津市静海县陈官屯一带一直有腌菜的传统,据当地人介绍,这里生产腌菜已经有近二三百年的历史。他们这里的腌菜品种多、质量好,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在陈官屯,记者看到,仅在公路两侧大大小小的腌菜厂就有三四十家,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咸腥的气味。记者注意到,这些腌菜厂厂房大多很简陋,一个简易的敞棚下就是腌菜的池子,有的厂子甚至把腌菜池直接就建在了露天处。记者走进了一家名叫汇丰的腌菜厂,老板热情的向我们推销起了厂里刚刚腌制好的糖蒜。然而记者最先看到的不是糖蒜,而是卤水表面上密密麻麻的一层死苍蝇。
记者:你这都是苍蝇啊!
老板:捞啊,现在这(棚子)一敞开,就落苍蝇。捞啊,有笊篱,一捞不就完了吗。
记者:这吃了没事吧,有细菌。
老板:这咸水都是24度卤,什么细菌也生存不了。你看所有的蝇子所有的东西一落就死。
在厂院的另一侧,几个工人正在忙着为我们刚刚看到的糖蒜做包装。
记者:你这弄出来还洗洗吗?
工人:洗,拿嘛洗,不也拿卤水洗吗?
记者:你那里面都是苍蝇啊?
工人:你看现在还有吗?出池子之前都捞干净了。
记者:你这池子都有苍蝇,腌的时候有影响吗?
工人:那有嘛影响,带不了苍蝇走。
看来,在这几位工人的眼里,腌菜池里的苍蝇算不了什么问题,腌菜摆上餐桌时看不见苍蝇,就是卫生合格的产品。在另外一家厂里,上百个酱菜缸直接就摆在了院子里。由于没有必要的卫生防护设备,缸里面爬满了苍蝇,一旁正在干活的工人却对此视而不见。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条件简陋,这里腌制的酱菜质量卫生难以保证。很多厂子就直接在地上挖一个土坑,在坑里垫上塑料布,就开始在里面腌菜。下雨的时候,污水雨水就直接流到了坑里。当地人把这叫土池子。
记者:土池子是不是不允许这么弄?
老板:这应该不允许,我现在这个比同样的土池子,比他们弄的都干净都高,水流不进去。应该说这个东西,像这个半成品,流进点水去也无所谓。
在另一家腌菜厂里,我们见到了同样用土池子腌制好了的腌菜成品。
记者:这是什么呀?
工人:蒜泥。
记者:是冬菜吧?
工人:(扒开表面发黑的一层)不是冬菜,蒜打成的泥。这不是。
记者:坏了没有。
工人:没坏。你们不要这个,怪脏的。
记者:这卖给谁呀?
工人:谁买就卖给谁呗。
万达腌菜厂最近刚刚新修了厂房。这里的老板带我们参观了厂院和新建的车间。在厂院里我们看到了两缸已经发出腐臭味的腌菜。新建的车间里,腌菜用的粗盐和装修的垃圾废土混在了一起。
记者:这盐也太脏了吧,这还能用吗,这盐?
老板:能用。
记者:什么杂质都有,这里还有钉子?还有灰?
老板:装修装的掉下来的。
记者:里边有灰呀,白灰。
老板:没有灰,你知道这里边是嘛吗?这盐晒完了就这样,土吃不了东西里去。你好比咱腌的芥菜啦,水腌芥菜、黄瓜啦什么的,它进不去。
参观完了,老板见我们仍是对卫生不放心,于是向我们保证他的厂子是这一带卫生条件最好的。
老板:干腌制的,只是这样,(用塑料布)给你一苫,就算不错了,你往哪去,这块儿厂子多了,你就转去,你看看。这干腌制的你要是看了,吃不了。
记者:看啥,说什么?
老板:你要是看见这个(腌制过程)咸菜就不能吃,但是,咸菜这个玩意儿就这么回事。
九月中旬,正是当地大量腌制韭菜花的季节。在金来腌菜厂,我们目睹了韭菜花生产的全过程。在厂院的一片空地上,堆积着刚刚收购来的鲜韭菜花。按照正常工艺,在韭菜花搅碎之前应该仔细清洗一下,因为在搅成酱之后就无法再清洗了。可我们看到工人们只是把韭菜花往水里一蘸,就直接送进了搅拌机,生产过程很简单,就是把韭菜花加上粗盐放进搅拌机里搅碎,搅出来的碎末就是调料韭菜花,这样的产品能达到卫生标准吗?
记者注意到,在生产过程中,几个工人一直在抽着烟,这位工人还光着脚在韭菜花上走来走去,很难想象他们是在生产入口的食品。
记者:这韭菜花你吃吗?
工人:不吃。
记者:为什么?为什么不吃?
工人:不好吃。
记者:是不好吃还是你觉得不干净?
工人:洗得不干净。
这里的工人告诉记者,这里的腌菜虽然卫生条件差,不过他们会进行特殊处理,保证不会变质。在长海腌制品厂,记者就目睹了所谓的特殊处理。在把腌菜进行包装前,工人们把一种白色的粉末裹到腌菜的表面,直到表面裹满才装箱。
记者:这白的是什么呀?
工人:这个,白面,化妆品。苯甲酸。
虽然工人不愿说,可我们还是从包装袋上认出了这就是最常见的食品防腐剂—苯甲酸纳。
记者:弄它干啥呀?
工人:为了装饰,回来以后变色,知道吗,看现在是这样的吗,一会装箱,赶明儿就变绿了。
记者:搁的太多了吧?
工人:不多,应该切开搁,切不开了就加浮头了。
记者:怕坏了是吧?
工人:为的好看。
显然工人们对于防腐剂的问题不愿多说,因为过量食用防腐剂会危害人体健康。国家有关部门规定酱腌菜中的苯甲酸纳的含量不能超过千分之一。
记者:你这防腐剂加的多吗?
老板:现在我们一缸里就照者四五斤,一千斤百分之零点五。
据腌菜厂的老板介绍,多加防腐剂主要是怕在长途运输中发霉变质。由于这里腌菜厂技术条件普遍达不到要求,为了使腌菜不变质,只能大量加入防腐剂。
老板:咱这东西不坏没人找来。你要是东西坏了,你个人的东西,找你你没办法。
记者:防腐剂多了,让人查出来也是麻烦事啊?
老板:现在咱们这边没有查这块的。
据记者了解,陈官屯一带的腌菜厂普通规模的每年生产能力也在二三百万斤以上,四五十家腌菜厂年产量在一亿斤以上。这里的腌菜厂主要是面向全国各地的批发商,然而,在他们的客户群里也不乏一些国内知名酱菜企业,这些知名企业从他们的厂子里购买腌制好了的成品,再贴上自己的标签,作为自己的品牌产品推向市场。金来腌菜厂甚至直接就能在自己的厂里做出一些名牌产品的包装。
记者:像这种他们厂家就不用做深加工吧?在您这就直接做成了。
老板:直接出成品
记者:是直接出成品多,还是厂家拿半成品回去加工的多?
老板:一般是他们来包装,来包装以后做好了,就给他们送过去。
万达腌菜厂也给很多知名企业的供应他们生产的半成品。
记者:你这个韭菜花往哪销的多?
老板:天津、北京。主要是北京。
为了证实这位老板所说的,记者决定跟着厂里送货的车去看个究竟。第二天清晨六点,送货的车准时上路了,顺着104国道一直开往北京方向。临近中午11点的时候,货车开到了距北京40公里的河北省大厂县。货车很快就开进了公路边的一个厂院里。厂门口的牌子上写着这里是王致和集团的副食调料生产基地。记者随后也走进了厂里,与一位厂里的工人聊了起来。
记者:咱们的原料都从哪里进的?
工人:哪儿都有,天津的也有、内蒙的也有,哪儿都有。都是汽运,汽车往这运。
记者:他们送货的车多长时间来一趟?
工人:那没准,没有准,我们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给他们打电话联系,他们就开车过来。
权威访谈: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于献忠司长
名牌腌菜竟是无德小厂制——小企业能不能为名牌企业直接生产成品?
带去品牌却不带去管理——知名企业该不该成为委托加工小企业的直接监督者?
国家对腌菜有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
腌菜被列入市场准入管理范畴是指日可待,还是遥遥无期?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于献忠司长做客“权威访谈”,为您拨云见日、一一解答。
主持人:和密密麻麻的苍蝇泡在一起的咸菜,在裹上知名企业的包装袋之后,摇身一变,就成了有着良好信誉的知名产品了。另外,据我们了解,在陈关屯绝大多数的腌菜厂都是在露天或者是敞棚的情况下腌制咸菜的,今天我们就请到了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于献忠司长。于司长,您好。
专家:你好!
主持人:于司长,您是管质量的,回到家也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您看了这样的咸菜,有什么感觉?
专家: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如鲠在喉、心情沉重。我认为,这样一个企业的做法,好像是愚弄消费者的感情,作为一个消费者本身也感到,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了侵害。假如说我们每家每户腌制咸菜,晒酱自己吃,大家都知道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而不至于苍蝇都落上去,就像我们片子里看到的,他们自己也说“这个咸菜我们自己不吃“,为什么呢?因为太脏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都不吃,怎么能拿这个产品去应付消费者呢?这样下去这个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
主持人:那么作为小企业是不是允许它为大企业或名牌企业直接生产成品呢?
专家:从企业的经营发展的一种模式来看,一个知名的企业或大企业根据自己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去通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查,来向某些小的企业或者是有着特殊产品的企业进行采购,我们俗称叫向供应商订购所需要的产品,这是允许的。
主持人:允许的?
专家:是的。
主持人:那么大型企业或知名企业,是不是就直接成了小企业的监督者呢?在生产方面。
专家:是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知名的大企业,对于供应商本身是很挑剔的。首先要经过严格的审查,选择一些有水平的、质量管理到位的、能够向他提供满意产品的企业,它才能够认可它,同时也在认可这样的企业之后,每年还要进行严格的监督,而且还会用同样的标准、同样的管理来加强对供应商的控制,以便能够保持自己的品牌。
主持人:现在,米、面、油都已经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酱菜是直接入口的东西,而且吃的人又很多,会不会也把它列入市场准入制度来管理呢?
专家:我想肯定有可能。小商品大市场,人人都有份,人人都有关,我们更应当给予关注。国家质检总局这两年已经为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采取市场准入制度,加QS标志,从去年开始我们搞了五类,现在已经扩大到十几类了,这样的过程还会加快,总会指日可待。将有一天我们也会把这个纳入到食品安全准入的管理范畴。
往期查询 http :www。cctv。comprogrammzzlbg06index。shtml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二十七期):竹笋保鲜的“秘方” (11月03日 09 :25)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二十六期):病死母猪肉做太仓鲜肉松 (10月27日 12 :11)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二十五期):淘汰母猪变“鲜”肉 (10月20日 09 :15)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二十四期):土法腌菜 质量难保 (10月13日 09 :17)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二十三期):记者调查:鹿胎膏 “羊胎”造(10月05日 15 :16)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二十三期):专家解读 :混淆概念 “陈酿”酒虚有其名(10月05日 15 :51)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二十二期):宾馆用品地下造(09月28日 14 :05)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二十一期):腐肉“巧”炼猪油 (09月22日 09 :18)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二十期):肉牛变“水”牛 (09月15日 09 :19)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十九期):防寒服“败絮”其中(09月07日 14 :42)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十八期):“果肉果冻”裹的是什么 (09月01日 09 :14)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十七期):“无公害蔬菜”令人心惊 (08月25日 09 :08)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十六期):土办法生产的“卫生筷” (08月18日 09 :15)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十五期):“美味”腊肉如此出炉 (08月11日 09 :18)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十四期):黑心厂生产“黑心肠” (08月04日 09 :09)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十三期):废旧医疗垃圾的“新”用途(07月27日 13 :56)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十二期):硫磺熏制“注水”中药材(07月21日 10 :16)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十一期):劣质勾兑饮料 (07月13日 13 :18)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十期):黑心商贩炮制“黑”木耳(07月07日 09 :25)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九期):鸡精里的“商业秘密”(06月29日 19 :07)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八期):中药市场待规范(06月22日 15 :14)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七期) :如此拔毛——松香的“别用”(06月15日 14 :40)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七期) :品茶莫忘“农药残留量”(06月15日 15 :07)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七期) :谨慎使用含“氟”牙膏(06月15日 15 :25)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六期):“废机油”不“废”的秘密(06月08日 14 :11)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五期):亳州柴火料的“妙”用(06月01日 15 :51)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四期):扒鸡里的秘密(05月25日 14 :01)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三期):劣质餐巾纸生产触目惊心(05月18日 14 :28)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二期):早产的“鲜”奶(05月11日 15 :46)
183 ; 【每周质量报告】(第一期):“防非典口罩”真防非典吗?(05月04日 15 :47)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0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