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起到上接“天线”,下接“地线”的作用,只有发挥好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桥头堡”作用,才能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广大村(居)中,只有充分挖掘当地地理区位优势,发展投资小、见效快、易经营的集体经济项目,才能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盘活资产,多方经营。围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对现有村(居)资产开展全面清理,用好用活现有资源,确保现有资源不浪费,又能有收入。如:结合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可充分利用旧村(居)委会发展小型村级集体经济;可通过承包等方式,收取租金;还可通过在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开设便民超市,既能凝聚群众,也能增强村(居)收入。
  加强流转,多方创收。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引导村民以承包、转包等形式开展土地流转,可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获租金”;引导群众就地打工“挣薪金”;用好用活土地、山林、水库等资源入股合作社“分现金”,使群众不出门,也能增收致富,通过多种渠道使贫困群众获得稳定收益、实现稳定脱贫。
  依托产业,多方致富。要深入挖掘当地地理区位优势,易农则农、易旅则旅、易商则商,走“一村一策、一村一品”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强村带弱村,富裕村帮穷村,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能力,最终实现村村有集体经济,村村有收入。同时,要构建机关与村(居)上下联动机制,结合干部驻村工作,充分发挥派驻单位资源优势,适时将人力、物力和资金向村(居)倾斜,帮助理清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壮大村级实体,才能解决村级组织无钱为群众办事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