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作为一部优秀的良心党剧,写出了我党在脱贫攻坚战上各个党员干部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因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政策,使“山”(宁夏)与“海”(福建)有了帮扶情谊,故名《山海情》。这部剧十分写实,将在脱贫攻坚战中吊庄移民、劳务输出、发展宁夏当地经济中遇到的困难不生硬且不浮夸的表达了出来。
  陈金山,一名从福建派来的干部,在闽宁村的脱贫工作中,一个开始因为口音连沟通都不行的福建派来的扶贫干部,在两年后离开宁夏时却用了闽宁话与马德福告别。这事也从侧面体现出了陈金山对于这片扶贫地区的热爱和对自己工作的投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头扎入工作中,对于问题一样样解决,对于矛盾一样样化解,这是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在发现了西海固地区勤劳苦干的人民却因为信息闭塞而无法致富后,陈金山立即联系了自己在福建的企业家朋友,进行劳务输出。同时召开宣传动员会,并建立驻当地办事处,解决了出去务工的麦苗姐妹们的后顾之忧。此举将闽宁村的人口资源转变为巨大的物质财富。这样先出去的村民提升了技能,增长了见识,拉高了收入,让当地留守的家人感受到了稳稳的幸福。对于出不去的本地老人,陈金山带动着发展庭院经济,在西海固的荒凉土地上培植出了双孢菇。每一项都是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出来的。两年的基层工作,让陈金山干出了感情,让西海固收获了财富,这便是最大的双赢。山与海的情,莫不是靠这些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联系吗。
  马德福,一个当地移民村的干部,他的工作线是贯穿了整个扶贫地区的成长线。他一个刚刚毕业便分配吊庄移民工作,切切实实的工作实践中真是考验不断。从开始本村村民排斥吊庄,不愿离开“扎根地”,对于扶贫的物资花掉、吃掉、浪费掉。到最后人们同意吊庄,从人们观念上的改变到真正政策的落实,扶贫基层干部的工作是艰辛的。他们的努力与心血的付出,不仅仅完成了脱贫攻坚战中的细小环节,也带来了自己能力的提升。就这而言,他是成功的。
  就白校长而言,作为从一个从繁华城市浙江而来,却在一片荒凉的宁夏安了家的乡村教师。经历了一辈子的艰辛苦楚,却从未让他灰了心、凉了情。对于让辍学少年能够继续上学的一次次家访、为了未满16周岁孩子辍学打工的不良现象向教育局的一次次申请······那拳拳的初心,那澄澈的爱,让他担得起这个响当当的称号——“人民教师”!因为来支教短短数月便会离开的老师们会带走孩子们的心,白校长对短期支教老师有所抵触。但是当支教老师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时,白校长却恨不得所有的孩子们能够掌握,那份情、那份爱,令人珍视。
  《山海情》传达的是“山”与“海”的情,更是人民对于党的情,也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