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中國的河北唐山,7。8級地震,人員嚴重傷亡。
  
  33年紀念。
  
  地震當時,身患重病的中共中央 毛澤東已動彈不得,由警衛緊急移至安全區域
  
  
  損失情況
  唐山大地震事隔三年之後的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召開的地震學會成立大會,才首次披露唐山大地震的具體死亡人數。官方提供的死亡數字為24萬多人,其它數據或數倍於此。以官方人數計,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一。為中國有記錄至今第二多人死亡的地震。(注:第一多人死亡的地震是嘉靖大地震)
  
  因為唐山大地震而成為孤兒的人數有4204人,龐大的人數令災後重建更困難。另有16。4萬人重傷,7200個家庭全家在地震央死亡。
  
  
  震後
  唐山大地震發生之時,正值文化大革命的末期卻也是高層政治權力和影響力最不穩定的時期,於是在如此重大的災難的處理上,中共的高層中的部分人物曾作出輕視甚至遮掩的言論。「四人幫」之一的姚文元的論調最為後人所不齒:「不能拿救災壓批鄧,唐山大地震才死幾十萬人有什麼了不起,批鄧是八億人的事。」
  
  雖然救災工作在震後立即進行,但由於受到過於偏激的「自力更生」思想的影響,震後中國政府拒絕國際援助。有很多人認為若中國政府願意接受外國援助,可以大大減低死亡人數。
  
  在地震一個多月後,毛澤東去世。同年10月6日,四人幫正式垮台,文化大革命結束。數年後中國即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唐山市最終得以重建。
  
  
  
  
  
  1975年海城地震發生後,京、津、唐地區受到地震預報有關部門監視,並一直持續到唐山地震發生之前。中國政府最終沒有得到來自國家地震局方面提供的短期地震預報(有消息稱早在大地震爆發前半個月,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組就已經預測出7月22日到8月5日。然而主持「全國地震預防工作經驗交流會」的國家地震局副局長卻不准時任京津組組長的汪成民在會上作震情發言。汪成民在17、18日的晚間座談的時候和部分同志講述了京津渤張地區集中出現的異常現象,並預測「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灤縣一帶可能發生5以上地震 。 現場只有22歲的青龍縣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人員王春青聽完汪的講話後,他火速趕回縣裡,將汪的講話告訴了縣領導冉廣岐,在深思熟慮之後,命令全縣800多名幹部迅速將震情通知到全縣每一個人,經過周密部署,全縣近40萬人進入臨震狀態)【2】。河北省青龍縣在全縣範圍內採取了預防措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防震減災效果。全縣無一人直接因地震喪生,僅一人因心臟病突發死亡。而唐山市最終對此地震沒有積極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