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性是人类社会的大敌(没有远虑 必有近忧)
  《理论博客站 理论与悟性生智慧论坛》第4期
  (一)关于正确理论及其意义
  正确理论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为论据的。正确理论是对客观事实及其事物发展条件的要求和规律的合乎逻辑的概括性的论证。正确理论来源于人类对自己丰富的历史和实践活动及科学实验的深入了解和理解;来源于对事物发展条件要求和规律的不断深入的研究论证【但对社会科学正确的概括总结在现实社会中一般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在社会科学理论研究问题上,人们往往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拿政府工资的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工作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完全讲真话是很难的)。对于这一点只要人们稍加思考是不难理解的,这就是所谓存在决定意识的道理】和正确总结;来源于对客观事物发展条件的要求和规律的正确理解和表述;来源于远见卓识;更来源于人探求真理的目标和孜孜不倦的反复深入的研究。
  任何理论都有一个理解问题,理解有深浅之分,也有对错之分,还有因听不懂或看不懂而完全不能理解的可能。真正懂得和经常意识到这一点永远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实践对理论或真理的检验价值?社会实践只有在具有与理论研究课题相关因素的条件下,对于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人,才可能具有检验理论或真理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对理论或真理的检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实践结果的具体价值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而不能一概而论。
  如何正确认识失败?人们不能因为失败就简单地否定理论,因为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是需要分析的,分析要科学要客观;要实事求是。实践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如理论正确,但找不到运用正确理论的方向条件方案方法;或方向条件方案方法数据等不准确不正确不完善;或正确理论被人们认可接受的人数比例低、时机不对、努力不到位;或由于人对理论的理解或宣传不全面,甚至完全理解或宣传错了,都必然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此人们只要理论联系实际地认真地思考一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如理论和具体设计都没问题,但若材料零件或制造组装有问题,同样会导致实践失败)】。简而言之,实践的成败并不是检验真理或理论的唯一标准。
  正确理论的研究,需要社会实践或科学实验(实践或实验的结果只是人们运用和研究知识或理论的一种结果一种证据而已),还需要进行所有的相关理论的论证分析和研究。
  正确理论或真理并不是当时实践的简单的概括总结,新的正确理论是人类(有的是继承的,有的是他人的集体的,有的是个人积累的)所有的相关正确的知识理论和实践及智慧的结晶。
  人们对理论的研究永远是逐步深化的过程,人们不可能通过一次实践一次失败就找到相关事物的理论或真理,而只能通过次数不等的实践或失败才有可能找到能理解的那部分相对正确的理论或真理(正确都是相对的)。客观世界是发展变化的,理论也应是发展变化的。
  理论正确与否,或者说检验真理或理论的标准主要是看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事物发展条件的要求,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理论来源于客观世界,理论只有尽可能地准确地反映客观存在,才可能正确,才可能接近真理)。
  人们需要信心(信心只有建立在对客观现实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才有真实的积极意义,否则信心只是在表达人们的盲目乐观的心态),实际更需要对客观现实的全面深入的了解认识和正确判断,实际人们更需要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对正确理论的正确理解。
  正确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指导人类用相对较少的损失或失败和相对较少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来换取相对最大的成果或相对最大的物质收获。正确理论的直接意义就在于减少人们行为的盲目性,增加行为的自觉性,以此可使人类少走弯路,少付出,少犯错误少损失。人类社会离不开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更离不开在实践和实验中不断深入的科学理论的研究,因为只有科学正确的理论才能引导人类社会走向光明的未来。
  科学正确的理论是人类社会减少人为错误带来的危害及少走弯路的导师和路标。
  (二)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
  人们对知识或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永远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或知识,永远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和实践。只有真正找到知识或理论与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时,人们才有可能逐步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或理论。亲身实践或体验是产生深刻感性认识或知识的必要条件。理性知识只有在逐步转变为感性认识和知识时,才有可能被逐步理解和被正确地使用。
  人们对问题的思考越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才可能越深刻【【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需要相关的知识,需要了解体验的感性认识或知识,需要悟性(有天赋或悟性高但不勤奋同样会无所作为),更需要人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相关情况知识或理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不断更深入思考的习惯(这种思考的习惯,会使人思考的结果更深刻更有价值,甚至会直接有了答案或使用价值)。悟性这种能力是人们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和不断思考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悟性越高对知识的理解才可能越快越深刻。对于人们而言,只有能正确理解了的知识,才可能真正会用】。人们深入的思考需要调查研究(以便掌握尽可能多的与调查课题或问题有关的事实,并努力弄清事物内部的相互关系联系及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可能的结果);需要好的思路(既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向或路径。思路好与坏,对与错都会直接影响思维的结论和判断,人们应十分重视思路问题)和较强的观察理解能力(需要相关知识及见微知著的观察力理解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及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分析也有对错之分,分析错了其结论也必错,所以人们对分析工作要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切勿轻易下结论)、总结概括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的大小,受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制约)、远见预见能力(发现事物发展规律发展趋势或结果的能力)及判断决策能力(这是一种比较和鉴别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知识,更需要阅历经验和智慧) 】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才可能有才可能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才可能有才可能大。
  人们一切相对正确的认识判断或决策,只能产生于合乎客观实际,合乎客观事物发展条件要求和规律,合乎社会发展大趋势,合乎思维逻辑的不断深入的认知分析和理解中。正确的认知分析和理解是正确认识判断或决策的最基本条件。
  人云亦云,跟着感觉走等实际是人悟性的僵化或人言行的盲目状态。思考,不断深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是使人逐步明白的必由之路。人们的盲目行为实际和瞎子摸象一样是不可能得到全面正确认识的。瞎子(盲目性的象征)走路永远是危险的。看清路,选准方向才可能少走弯路,走对路。认识思路或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对才可能少走弯路,才可能成功。
  看问题不能从表面现象看问题,要真正找准找对那本质最真实的因果关系(事物的因果关系永远是需要深入分析的,有实际因果关系和虚假的因果关系之分。看问题不能看表面。人们不要被似是而非的虚假因果关系所迷惑),要看发展方向;要看发展趋势;要看利害得失;更要想到发展可能的结果(这是所有问题的重点和核心)。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盲目性是人类社会的大敌!
  原笔名:人生感悟 现笔名:理性智慧 2010年7月10日修改2021224编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