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也得讲讲“环保”
文章目录
好友聚会,原本是一个小社会的饮食状态,也是碗筷杯盏旁的重逢和交流。从工作走向生活,即便平日再忙再累,一旦围着圆桌,彼此就会变得松弛。因为熟络,相互少了提防,席间,言语也就少了秩序,多了生活和家常。近些年来,有些聚会实在让人望而却步。究其原因,是一些杂音和怪调破坏了聚会主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一些生猛段子比酒菜更合胃口,酒至半酣,每个人都期望成为焦点,若是不注意语言尺度,聚会到了下半场就成了一个民间舆论场。言语可以消遣,但不可消费,否则就会变质变味,既不“绿色”,也不“环保”,有悖聚会的初衷。
说相声讲究抖包袱,总能在针砭时弊间,让人笑出眼泪,总能在说学逗唱中,刺疼或摇醒麻木的生活。当然,语言的包袱首先是社会可以接受的,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底线的,是可以发酵观众情绪的,绝非以污言秽语绑架视听。现实到聚会的酒席,必少不了段子作为下酒“小菜”,而且越“荤”越好,越“色”越好。一些缺少语言风度者,完全不顾及旁人的感受。有时,无意映射到他人的生活,尤其让一些初涉社会不久的年轻人如坐针毡,一脸尴尬。好端端的一桌气氛,瞬间被段子搅乱,
何异于酒席中投入一只蚊蝇?一旦内心作呕,再好的酒菜,岂能细品慢咽,又岂能和颜悦色?
眼下的聚会,基本呈现出这样的节奏,先是相互吹捧代替了嘘寒问暖,再是段子逗笑取代了倾诉交流,到最后,是以道听途说的谈资覆盖席面。好端端的聚会,似乎从头至尾都是在变相找乐子,总感觉轻浮有余,庄重不足。如此聚会,少了先前朋友相聚的那份纯粹和真诚。久而久之,聚的不再是真情,而是不主流、不健康、不人文的嬉笑谩骂。这种殃及大多数人精神世界的“空虚病”,正在有意无意地侵蚀我们的生活,也考验着我们聚会场上的定力和耐心。
聚会就是一个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召集人如若不甄别人选,把控局面,自己也有可能好心办坏事。由个体组成的意识形态,就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带头引领,需要我们每个人自觉维护,党员干部定不能参与或附和那些偏离主阵地的圈子,以确保党的形象不受残损。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声望,让聚会既能调剂和缓释生活,又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有温度和情怀的。而非是“段子手”的哗众取宠,更非以讹传讹的话题编造。这些散养在民间的舆论场,一旦少了围观者,他们充其量是一张生产多余语言的嘴,就是语言垃圾的中转站,是蹦蹦跳跳在坊间的小丑。
聚会,就是合适的人找合适的机会亲热地坐在一起,就着合适的话题,彼此之间能如家人和朋友那样相互诉说和倾听,既要场面的安静,也要内心的干净。从社会意义而言,聚会也应有党性,正是体现党员干部处处发挥骨干作用的时候,聚得是品质、情分,而不是调侃和揶揄。不“环保”的聚会宁愿不要,切莫污了自己的品性,损了党的形象,也坏了社会的风气。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