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成年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时常因手机而分心,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自制力较低的学生则更容易受到手机的影响。在校学习的时间对学生来讲是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宝贵时间,更需要排除手机对在校学生的不良影响。
  但有关手机在学生生活中的全面禁用,仍有需要讨论的问题。首先,不在手机上发布作业、不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是不是放弃了手机作为教育工具的优势。手机能够提供全面的资料、形式多样的教学辅助。我们不能因为手机影响学生学习,而将手机完全弃用。其次在2020年教育部开展的多项活动中,有诸如心理健康、急救自救等活动是通过手机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手机的禁用是否会对有关活动的开展形成阻碍。
  其次是有关措施能否有效、合理地落实。许多人的印象中,都有与老师斗智斗勇偷玩、私藏手机的记忆。禁止手机进校园的规定一直有,学生们应对的方法也层出不穷。更有一部分家长不重视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问题,放任或者不关心手机问题,无法形成与学校统一战线。对学校的管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最为重要的是,禁止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一味地禁止无法解决问题。在1920年1月17日凌晨0时,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又称“伏尔斯泰得法案”)正式生效,它没有给美国带来安宁和文明,带来的是数不清的走私与暴力无法彻底贯彻的规定,只能导致更恶性的事件发生。疏堵结合,做好引导工作,用沟通代替规矩,用谈话代替处罚,解决学生的问题需要强硬的态度也需要合适的方法。
  希望在《通知》一步一步的落实中,能够结合学习的实际需求、客观现实、学校的各项要求,加上家长的配合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将手机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