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亚锋 杨菊侠 来源:渭南日报《龙门特刊》 发布时间:2007 12 21 9 :44 :44 发布人:admin3
   13年前,薛丙让、张清莲夫妇从村口捡回了脑瘫“女儿”楠楠,并顶着世俗压力和经济重负,将她一直悉心照养长大;
   13年后,在知道孩子亲生父母的消息后,为了让“女儿”有个好的归宿,他们强忍内心痛苦,毅然将孩子送回亲生父母家,而他们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只要“女儿”幸福。
   13年来,韩城市新城办五星村的薛丙让、张清莲夫妇用无私的爱心诠释了“大爱”的含义,用无声的语言,在韩原大地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和谐之歌……
  
   那无助的眼神啊,是“妈妈”一生永远的痛
  
   1995年5月13日下午,韩城市新城办五星村几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在黄河滩游玩时,发现河边的楠木树根旁有什么东西。于是,几个大胆的孩子忍不住好奇,就捞了上来。谁知打开一看,褥子里竟然裹一个小孩,孩子们便忍不住惊呼了起来。叫声引来了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文斌子老汉,看到这个孩子还有口气,文斌子便让他们把小孩先抱回村里。
   这天下午5点多,从地里摘完棉花回来的薛丙让和张清莲夫妇经过村口时,发现有一堆人围在一起看着什么。他们走近一看,发现地上躺着的是个奄奄一息的小孩,由于天气太热,孩子已经晒得昏了过去。就在张清莲走向孩子的那一刻,已经昏过去的小孩却奇迹般地微微睁开了眼。就是这一眼,让张清莲的心彻底碎了,于是她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这个孩子抱回家。
   这时旁边的村民都纷纷劝她说,这孩子不像是一个正常孩子,村里刚才也有人想抱走,可发现孩子的头两边和身上都是针眼,怀疑孩子有病,就不敢抱了。再说,娃抱回去以后要是有病咋办?比她家境好的人家都望而却步,老两口还是不要没事找事了。
   村民们说的是实情。当时,薛丙让的孩子正上大学,女儿还在上高中,家里仅靠老两口操持几亩田地维持温饱。供养两个大学生,已经让他们家徒四壁、负债累累,生活举步维艰。如今,再添上这样一个“累赘”,日子恐怕真的难以维持了。
   但是,一想起孩子那无助的眼神,张清莲还是忍不住抱起了孩子。由于天气太热,加之村民不断翻看,孩子的眼睛已经红肿,呼吸也越来越微弱了,“再不抱走,这孩子恐怕就没命了,不管咋说,这是一条命啊!先把娃的命救下要紧。”想到这里,她便不顾别人的劝说,将孩子抱回了家。
   回家后,夫妇俩将孩子洗干净,就留在家里。谁知天刚黑,孩子却发起高烧来了。两人急急忙忙将孩子抱到村里的诊所给孩子看病,医生诊断是肺炎,给包了一点药让孩子回家吃。到家后,老两口又一口一口喂孩子吃了药,第二天,孩子高烧退下去了,他们却一夜没有合眼。
   听说张清莲将孩子抱回了家,第二天,村民们又涌到了她家,有人说,这是一个乞丐捡的孩子,没法养,又给扔了;也有人说孩子的父母给娃看不起病,把娃扔了;也有人劝他们干脆将孩子放到别的地方,“嫁祸”给别人……村民们的劝说都被张清莲一口回绝了:“万一把娃放出去没人要,娃饿死了怎么办?在孩子没找到亲生父母前,这娃我先养着,以后找到亲生父母了,再还给人家。”
   这一养,就是13年。
  
   我可怜的“女儿”呀,爸妈要让你享受世上最浓烈的爱
   薛丙让的一双儿女都不在身边,这个“女儿”给平日冷清的家也增添了些许欢乐。夫妇俩给“女儿”起名楠楠,这不仅暗喻孩子苦难的身世,同时也希望孩子长得像楠木一样高大健壮。
   由于每天要去地里干活,幼小的楠楠让他们犯了难。于是老俩口干脆干活也带上了楠楠。从此,在五星村的村口地头,一对老夫妇用架子车拉着女儿干活的场景,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
   其实,楠楠刚抱回来不久,老俩口便发现她和正常孩子不一样。经常高烧不退,多次求医也效果不佳,几天几夜不睡觉成了老俩口的家常便饭。更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孩子身体似乎特别软,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按照农村一般的说法,小孩子应该是“三翻六坐九爬”,而这个孩子却在抚养了半年之后,不会翻也不会坐,只能躺在床上。一开始,他们以为孩子是缺钙,便到城里的药店为孩子买来各种壮骨补钙药品,可孩子吃下去后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一天,张清莲到老城办事,在经过南关的云平诊所时,又进去给“女儿”买钙片。大夫薛云平在询问了情况后,意识到这孩子可能不是简单的缺钙,建议张清莲将孩子带来再进一步诊断。当张清莲将孩子抱来后,薛云平根据多年行医经验,诊断出孩子是重度脑瘫。当时,张清莲并不知道什么是“脑瘫”,还询问以后该怎样治疗。薛云平告诉她,从孩子目前的情况来看,到医院治疗恐怕得十多万元,但效果并不能保证,有可能还是终生瘫痪。这一结果让张清莲几乎倒了下去。
   在和张清莲的谈话中得知这个女孩并非她的亲生女儿时,同为残疾人的薛云平大夫震撼了,当即含泪说:“嫂子,你能将一个素不相识的残疾孩子养到这个份上,我十分感动。以后养这个娃,也有我一份责任。孩子以后在我这里治疗全部免费。这一承诺,也让他坚持了十三年。
   从此以后,张清莲几乎每隔一两天,就用自行车推上孩子去城里云平诊所治疗。由于从五星村到城区有一条陡长的坡,被人们称为“车辕坡”,每次张清莲回去时,都必须推着车子上坡。有一次刚推到半坡,天上下起了大雨,老伴薛丙让接她们来时,这对母女俩在雨中已经整整淋了半个多小时,三个人忍不住抱头痛哭。
   经常到诊所看病的人在了解了这件事后,都对张清莲夫妇表示钦佩,晨钟村正在治病的刘掌印在看到楠楠后,忍不住满眼的泪水,掏出了身上仅有的50元钱;陕西行天律师事务所的樊小军律师在听说了楠楠的故事后,专程送来了200元钱;韩城市残联领导也多次看望小楠楠,并为她捐赠了轮椅……
   当初,出于对老人身体方面的考虑,儿子和女儿并不支持老俩口抚养楠楠,劝他们不要再坚持了,送人算了。但老俩口仍然我行我素。看着父母决心已定,儿女们也不好再说什么。
   由于家境贫寒,儿子薛振龙一直迟迟未能谈上对象,这成了老俩口的一块心病。2005年9月,儿子高兴地告诉他们,儿媳妇就要回家生产了。面对这一喜讯,老俩口激动地一夜未眠。但当儿子儿媳回来后,看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楠楠和两个辛苦的老人,他们还是默默地选择了离开。结果由于两人都有工作,没人照看孩子,儿媳不得不辞了工作,专职在家照顾孩子。如今,小孙子已经两岁了,老俩口还未见上一面。2006年8月,女儿薛爱辉在上海生孩子,让张清莲过去照顾她,但她只去了几天,又匆匆赶了回来,因为她放心不下楠楠。
   一想起这些,张清莲就泪流满面,觉得对不起儿女们。她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做娘的哪有不心疼儿女的道理。可是不管怎样说,自己的孩子生活都能自理,而楠楠却是一刻也离不开人。
  
   不是妈妈狠心啊,送你回家是为了让你更幸福
  
   2007年,虽然薛丙让、张清莲夫妇多次到合阳、澄县给孩子检查治疗,但已经14岁的楠楠仍然生活不能自理:吃饭得靠人喂,上厕所两个人抱着也相当吃力,就是坐在轮椅上一刻也不能离人。多年照料孩子,也让老俩口浑身是病,渐渐已经力不从心了。
   然而让他们倍感欣慰的是,女儿楠楠也越来越懂事了,晚上,劳作了一天的他们总会听到女儿含混不清的“辛苦了”之类的话;有时张清莲忘了吃药,楠楠还会懂事地提醒她该吃药了,并用唯一能动的左手为她捶背揉肩;通过他们的努力,没上过一天学的楠楠能写出几十个简单的汉字,会做简单的算术题了……看着女儿的变化,老俩口感到自己多年的心血并没有白费。
   薛丙让、张清莲夫妇艰难抚养非亲脑瘫“女儿”楠楠的故事传出后,社会各方热心人士纷纷加入到寻找楠楠亲生父母的行列。2007年,在大家的帮助下,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当初以为女儿已经病死,含泪草草处理的楠楠亲生父母,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竟然还活着。
   听到这一消息的张清莲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孩子终于有了更好的归宿,难过的是亲手养育了13年的女儿就要离开自己了。
   2007年12月16日,是双方商定,将楠楠交还给亲生父母的日子。早上,张清莲为孩子换上前一天专门买回的新衣服,将孩子打扮一新。懂事的楠楠也知道自己要离开养育自己十三年的父母了,拽着张清莲的衣服一刻也不松手。五星村的村民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赶到家中和孩子进行告别,并给楠楠带来了鸡蛋、棋子豆……
   下午5时,在曾经给予楠楠无私帮助的云平针灸按摩诊所,当着民政、残联、双方村委会干部及众多关心楠楠命运的社会爱心人士的面,薛丙让、张清莲夫妇将养育了13年的“女儿”,交给了前来接楠楠回家的伯父伯母,当他们代表楠楠家人问薛丙让、张清莲还有什么要求时,这对纯朴善良的夫妇只是提出,以后一定要继续给孩子治病,让孩子早日康复就行了,他们没有其他要求。
   看到不住啼哭的楠楠,张清莲还强装笑脸进行安慰:“楠楠,从此后,你就有了两个爸妈,两个爸妈都会一样爱你的。”并对楠楠的伯母不厌其烦地交待孩子的性格喜好、护理注意事项。倍受感动的楠楠伯父将代表其家人心意的一万元现金硬塞给了薛丙让,表示家人的感激之情。
   尽管以前早有心里准备,但当接楠楠的车子启动的那一刻,张清莲还是忍不住嚎啕大哭,而不善言谈的薛丙让则不停地抹着眼泪……
   望着渐渐远去的车子,老俩口还在不住地说:“孩子,我们也舍不得你啊,以后爸妈还会看你来的,你要听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