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龙泉【转载】
文章目录
成都8月5日电 (付敬懿)“老有所养啊,这是我半年的养老金7000多元,一个月有1300多。”家住成都市龙泉驿区的老人张潮洲自豪地拿着自己的养老保险存折,望着两室一厅的家,脸上不禁露出了笑容。5年前,张潮洲老人还生活在龙泉的深山区里。回想起昔日作为大兰村的乡村医生,他感触颇多,“在山上,小病拖成大病是经常发生的事”。
象张潮洲老人这样,走出大山,作别昔日农耕生活变身“新市民”的人,他们都有另外一个名字——生态移民。目前,龙泉驿全区已有1。96万农民下山搬迁进城里居住和工作。
“愚公移山勇气可嘉,挖山不如移民进城。”龙泉驿区副区长陈茂禄说,经过多年实践的“生态移民富民惠民工程”已初见成效,往日的“空壳村”一跃成为“富裕村”。
“九难”山区的“大难村”
在龙泉山区,普遍存在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增收难、安居难、保障难、通讯难、防灾难等诸多困难,山区地质灾害点411个。尤其是每年进入汛期后,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
万兴乡大兰村位于龙泉驿区最偏远的积贫极旱山区,幅员面积9。25平方公里,总人口468户、1646人。
“现在车都上不去,下雨天走都走不上去。”原来家住大兰村六组的张代凤说,当地老百姓给大兰村编了个顺口溜,“雨也难,旱也难,不雨不旱依然难”,玩笑地称它为“大难村”。
走出大山迎小康
近两年来,龙泉驿区政府投入资金4。1亿元对大兰村整村进行移民,大兰村农民顺利地迈过了进入城市的门槛。同时,原山区的宅基地拆除还耕,山坡地退果还林,自然生态得到全面恢复,村民也彻底避让了地质灾害。
“早知道要移民,儿子就不会招去当上门女婿了。”原大兰村村民张代平告诉记者,移民下山以后,他们家的日子也火红了起来。
据了解,每一位生态移民都在城市免费拥有35㎡的住房和10㎡的兴业铺面,个人资产净增25万元以上。同时享有城镇保障和集体福利,达到退休年龄的老人每月可领取1100元以上的养老金。移民群众还组建了农民股份合作社,按照人均10㎡的标准建设兴业物业,由农民股份合作社统一经营,股份分红成为移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在移民之前,大兰村所在的万兴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排在全区的最后。移民之后,大兰村农民的就业几乎全部转移到非农产业,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根据龙泉驿区政府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龙泉驿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1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554元,而大兰村生态移民的人均收入为15550元,比移民前增长了2。8倍。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生态移民的居住区拥有完善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幼儿园、中小学校、菜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还成立了社区社会服务中心。
改变命运主动移民
目前在龙泉山区,还有6万多人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真希望早点搬下去。”正在山间耕作的胜利村村民林桂英告诉记者,7亩土地耕种的全年利润不足10000元,下雨天还经常发生山体滑坡。而她姑姑赖淑兰移民下山后,现在生活得十分安逸,根本不需要担心滑坡问题。
在移民过程中,龙泉驿区政府始终坚持“三问于民”的方针,即“干不干,群众说了算;怎么干,听群众意见;干得好不好,群众来评判”。
今年年底,位于山区的茶店镇胜利村村民将搬迁下山入住新房,完成生态移民。据胜利村支部书记王春贵说,全村所有农户自愿申请“生态移民”,都盼着通过这个好政策,早日实现下山进城的愿望,过上更好的生活。
创新政策加快新型城镇化
记者了解到,龙泉驿区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引进23个市场投资主体,大力实施山区46个村、8。4万人“生态移民富民惠民工程”,激活农村土地资源价值,让山区农民分享土地级差地租红利。
目前,已经完成生态移民的6个村,建成集体经济兴业物业8。7万平方米,总资产约7亿元,村均集体资产1。17亿元;租金年收益总额2000万元以上,村均年收益333万元,从“空壳村”一跃成为“富裕村”。
万兴乡大兰村移民实践的数据显示,政府投入4。1亿元实施“生态移民富民惠民工程”,现已收到回报资金10。8亿元,农用地13500亩。其中,农民总收益4。1亿元,占37。96;政府收益4。3亿元。
初步测算,每转移进城1万农民,可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左右,带动消费1。5亿元年,还将间接带动教育、医疗、养老、城市管理等投资的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龙泉生态移民的居住条件已达到城市中等收入水平,实现了充分安居;生态移民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得到了已经交纳不同年限的社会保险,生活有了充分保障;并且还实现了充分就业,完成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变。由此可见,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支撑,将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以彻底解决山区贫困的生态移民,较过去以改善山区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为主的扶贫方式更为有效。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