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朋友在自己的大作《纪念蔡长元将军》(其实这个东西最初发表在华岳论坛,军阀只是添加了自己是将军后代这么一段。原作者是华岳陈路)中提到自己是将军的孙子,事实是否如此暂且不论,在有朋友对这个身份提出质疑的时候,军阀又拿出一篇东西来证明 那就是这里要提到的志愿军老兵讨饭那个东西,我想问问军阀,这个事情发生时,你当时在座吗?原帖中的哈尔滨怎么就晃晃悠悠地变成了四川丹阳?本来这篇文章里何尝提到什么63军?你居然还通过朋友给这老人拿了钱?嘿嘿,这么做是不是太幼稚了点?阁下口口声声荣誉即生命,荣誉是如此来的吗?我想听到解释。
   人有虚荣心,这都能理解。但是做到军阀老弟你这个份上,也确实挺少见的,何必呢?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你的动机是什么。这里把原来的帖子以及民政部关于此事的调查一并贴出。我想阁下本着对自己名誉负责的态度,应该有合理解释。
  那一刻,曾经泪流满面
  一个朋友爱吃水爆肚,经常拽着我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寻找回民餐馆挨家试吃。后来被他踅摸着一家,就在经纬街上,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爆肚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又坐在那个小馆里推杯换盏,不是饭口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饭店小老板也拎杯啤酒坐我们两旁边闲扯,这是个很庸懒的午后。
       在我们要第二盘水爆肚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饭店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小饭馆的小老板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块钱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这令我们很诧异 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饭馆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小饭馆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烧卖,现要现包 小老板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包,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
       我们的桌上有一屉烧卖,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则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 这家饭馆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几屉烧卖?”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
       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屉小老板引以为荣的烧卖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小老板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醋,有芥末,想用随便。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 献给最可爱的人!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55年授衔时的少将,我也对近现代军史很感兴趣,这也是我们两能成为好朋友的一个基础。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
       “是呀是呀,当了七年兵哩”
       “您老是哪里人?”
       “安徽金寨的,”
       “ 哪年入伍呀?”
       “46年,就是日本投降的第二年”
       “您参加的是哪只部队啊?”
       “新四军六师,就是后来的华野六纵”
       “您还记得你们纵队司令是谁吗?”
       “王必成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 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 孟良崮上,张灵甫被这支部队击毙,使该纵队一战成名。
       我们给老人夹菜,倒酒,继续我们的话题
       “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
       “是呀是呀,美国人的飞机厉害呀,我就是在朝鲜受伤后才复员的啊”
       “那您参军七年应该是干部了,怎么是复员呢?”
       “没有文化啊,当不了干部”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
       “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那是一张村委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村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村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政府协助云云。村委会的大印红的刺眼。
       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饭店老板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爷们,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饭馆开一天,您就。。。。。”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北人好咧,当年在丹东他就知道东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七年兵的,我还是个共产党员哩,我怎么能。。。。。。?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等于
  民政部关于bx网报道志愿军老兵乞讨事件的调查情况zz
    
    看到中华网中央军事频道转载境外bx网2003年12月27日刊载的题为《那一刻,我泪流满
    面!--乞讨志愿军照片曝光》的未署名文章,民政部李学举部长高度重视,要求迅速查
    清此事。有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与安徽省民政厅联系,寻找文中的老人;与黑龙江省民
    政厅联系,请他们到哈尔滨市经纬街的饭馆了解情况;在网上发布帖子,收集更多信息。
    现将目前了解的情况予以公布:
    一、有关方面的调查情况
    1、安徽省金寨县查无此人。接到民政部通知后,安徽省民政厅立即进行研究部署,
    要求全省各地对二等乙级(截去一肢为二等甲级)以上伤残军人及参加抗美援朝老兵进行
    排查;要求金寨县上报了全县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及参加抗美援朝老兵断腿伤残人员的
    照片,进行详细核对;要求金寨县上报了2003年全县每个伤残军人抚恤金、保健金发放情
    况登记资料复印件。
    
    经初步查证,金寨县并无网上所反映的乞讨的抗美援朝老兵的情况。目前全县左腿截肢的
    伤残军人只有段某某一人,系1951年1月入伍,1953年在朝参战致残,现安装的铝制假肢
    。他有四个儿子,全家七间房,其抚恤金也是按规定发放的,生活水平高于当地居民平均
    生活水平,并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2、哈尔滨市有关餐馆没有听到相关反映。按民政部要求,黑龙江省民政厅专门派人
    到经纬街十几家做爆肚的饭馆了解情况,没有听到关于此事的反映。
    3、网上未能找到新的线索。我们登录了中华网军事频道,查看报道和相关评论,并
    连续在网上发了几个帖子,介绍伤残军人的待遇,并留下邮箱地址,请大家提供线索以便
    妥善处理此事。目前,没有人和我们联系,也没有查找到有价值的线索。
    二、民政部的调查结果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我们认为网上反映的情况难以得到证实,至少有以下几点不足
    信:一是当地村委会加盖公章介绍其外出乞讨。据省民政厅反映,金寨县农村没有这种情
    况。多年来,该县十分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下派村干部、实行村民自治等举措,
    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有力的加强,由村委会加盖公章介绍伤残军人外出乞讨不可信
    ;二是老人左腿为木腿,这也不可能,因为该省伤残军人需安装假肢均由省假肢厂统一配
    制,免费安装,假肢由铝或树脂制成。金寨县唯一左腿截肢的伤残军人段某某的假肢系19
    97年11月13日在省假肢厂修配的,是铝制的,并非木腿;三是方言不对,网上报道老人称
    自己是安徽省金寨县人,称报道者为“娃”,而金寨县老人称下辈为“孩子”,该县没有
    这种方言;四是中央制定的因战致残二等甲级伤残军人的年抚恤金标准为3880元,大大高
    于金寨县农民纯收入1652的水平,国家发给的抚恤金完全可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不会流浪
    乞讨;五是报道者既然看到了伤残军人的伤残证书,而在网上报道时又不公布其姓名和家
    庭详细住址,其中似有隐情。
    目前,我们要求有关省市与我们密切保持联系,有情况及时报告。同时也希望知情者
    能给我们提供线索,以彻底查清此事。
    感谢大家对民政工作的关心。
    
    
    民政部优抚安置局
    
    二○○四年二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