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红楼,很喜欢北静王这个一闪而过的角色。那时还小,没有什么思辨,只是觉得好干净的一个男生啊!那是喜欢一个人,只是因为对方穿着一件好看的白衬衫的年纪(当然了,脸也必须配得上好看的白衬衫)。
  北静王出现在秦可卿那场奢华绝代的葬礼上,四王八公,纷纷像奥斯卡得奖后出现的不明觉厉的长长的头衔和名录,闪现在这一章回。其他王只是花圈到人不到,毕竟再奢华绝代这也只是贾府的一个嫡重孙媳的葬礼。只有一个王很特别,他亲自来了路祭,在轿子里坐着等贾府绵延三四里的送葬队伍,这个王就是北静王。北静王只提了一句类似今天说的节哀顺便的场面话,就提出想见见宝玉。从没见过的两个人,身份悬殊,谈些家常,就像知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很仙!有没有!
  红楼里重点在仙缘,但大多笔墨落在尘缘。看书的时候,我们对尘缘更熟悉,更好带入,更加懂。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小厮们的脸色、当家媳妇儿的卖弄、刘姥姥为了一家生计的取悦逗乐;再比如王熙凤对贾二爷的操心、惦记、控制、又处处暗自提防,一个屋檐下,贾琏藏着私房钱也藏着小老婆,王熙凤放着高利贷也办着人命官司,但对桌饮酒细聊家常,也挺暖心。这些接地气的篇章都特别有趣,有着面目百态影响着情节发展,而很美的北静王那段似乎拿掉了,什么也不影响。
  尘缘的关系,再懒的也在经营,再笨的也在琢磨,再紧密的也有缝隙,再信赖的也会躲藏,再奉献的也总带着自私,像一场总有些刻意的雕琢。是不能擦肩而过,然后,就没有然后的。
  看到那么美的北静王,我实在有点向往,这个感觉太美了啊。这就像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无意间选了一部电影,完全沉浸其中,感觉每个细胞都灌入了艺术细菌或者是情感得到了某种升华,太阳就这样从耀眼到了昏黄,一个周末就这样没有了。可觉得自己不一样了,虽然这个不一样就持续了那么一会会儿,很快就显原型了。这个下午对生命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只是单纯的觉得好棒,甚至不需要发个朋友圈去分享这种棒。
  可某一天又想起了那个下午的美好,于是又去找电影,但怎么都选不到,不对,就是不对。很懊恼,就是没有办法哪怕片刻复制那时的不一样。
  似乎在用一种很显化的方式告诉自己,然后,还想有然后,就是这么的颓!
  复旦大学哲学系80后女教授陈果,有一段很火的视频,内容大致是讲朋友是无用的。曾经这段视频在我的闺蜜圈转了一圈,闺蜜们都深以为然。也因为这段视频,我至今怀揣着有空,我一定要去复旦蹭一下陈果的课的梦想。
  无用而美好,真的很美好。
  也曾想过,是不是这个日渐浮躁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功利视角,还有那些充斥在朋友圈里的教导众人如何抢夺更多资源见识更多更优资源的公众号,让我们日益高速旋转,把生命里的无用甩掉了呢?看到美丽的彩虹,想到的是赶紧拍照,拍完了再发个朋友圈,却发现彩虹淡了。最绚丽的时候,是用一个1200万像素的手机摄像头代替上帝给予我们最完美的眼睛,来换取朋友圈里数十个赞。很奇怪,越来越强调高效,也越来越多时候不知所为。
  曹公是在300年前的清朝,是那个写 ,要等个半年的慢时代,那时的文青刷存在感,都慢慢看彩虹,回家过了几个礼拜才慢慢写几首诗,画几幅画,然后再隔几个礼拜邀个局,请个姑娘慢慢编成曲儿唱唱。那个慢时代落在红楼里一样那么多人不知所为,曹公笔下也一样是大把尘缘,偶尔闪现无用的仙。这跟时代,跟高速,看来关系也不大,唯有人,还是那个种的人而已。
  这个种的人,在尘缘里,就是会成长、攀援、追逐、计量、选择、纠结、膨胀、贪婪……要前情,要后续,要经营,不甘然后就没有然后。 那把雕琢的刀,就是重的,一如生活也并没有那么轻飘。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人手里都有一把刀。
  尘缘和仙缘间差的那个北静王,曹公百万字巨著,那么错综复杂活色生香的枝枝节节,都掩不了他的光芒。还是留住他吧。
  灵魂里那一点无用的仙,我们终将不因为我是谁而快乐,而是因为不管我是谁,都快乐。很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