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一些“史学专家”,一说到文革毛泽东的过错,就拼命抬高林彪。林与毛有没有矛盾?有,但林彪绝不是受害人。相当一部分文革冤案是林彪制造的;一说到“解放战争”就夸大林彪,什么百战百胜、常胜将军,共和国头号功臣等等。
  林彪确实打了一些胜仗,而且是大的胜仗。他的胜仗多是在“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年,即1948年10月攻打锦州起,此前的三年里林彪打了不少败仗,有一段时间是“百战百败”。其败仗略数如下:
  山海关大战:国共在东北的首次交战是“山海关大战”,那是1945年10月。当时林彪是东北联军总司令,后来改名为“东北解放军”。他踌躇满志,因为他占尽天时和地利:日本投降后,占领东北的苏联红军不让国民党军队入关,只许文职人员来接收。林彪的军队得以占领东北三省的多数城镇,而苏军不尊协议而将缴获的日军装备交给了林彪,使林彪军力大增,与国军相差无几。所以毛泽东才制定这样的方针:“独占东北”“寸土必争”。而国民党军队只徒有虚名:他们是代表政府来接收的。
  林彪组织了十三万大军,准备“迎头痛击”只有七万人的、由杜聿明带领的国军。结果,林彪的军队被打得一败涂地,溃不成军。
  锦西战役:林彪在兴城、锦西、葫芦岛三处构建防御工事,阻击国民党军队北上,1945年11月14日开战,结果林彪的军队如同无设防似的溃败,四处逃散。
  首次锦州战役:林彪此前就在锦州布置了更大的防线,便于退守。结果一样,11月19日锦州战役开始,林彪全线败退,弃城而逃。
  浽口战役:11月底,林军与杜聿明的军队在浽口和绥中相遇,林军一战即败。
  1945年12月,在美国人的调停下的国共停战期间,苏联人瞒着美国佬和蒋介石,把俘虏的20万伪满军队悉数交给林彪而不是按规定交给政府,这使林彪的军力远超国军。这些伪满军虽然缺少作战经验,但装备不错。
  辽中大战:到了1946年2月初,林彪在辽中及周围的台安和盤山建造了坚固的工事,派驻三个师把守。眼看着的国民党新六军(属廖耀湘军团)的第二十二师扑来,林彪认为是取胜的大好时机:己方三个师而对方只有一个师,我们是防守可以逸待劳。谁知,国民党的这个师不做歇息直接进攻辽中,中途还分兵攻击台安,打得林军打败而逃,此三镇瞬间易手。
  安东战役:1946年2月中,趁着国民党新六军的第六十六团和一个教导营孤军深入到辽河南面的沙岭村,林彪集中了八个团来对付。林彪此次志在必得,一方面是兵力我强敌弱十分悬殊:敌方一个团加一个营,总人数不到1800人,而林彪手上有整整八个团。另一方面是沙岭村是一个很小的村庄,非常难于防守。林彪急于打一场胜仗好报功,毕竟开战至今连连败退。
  战斗在2月16日打响,林彪指挥八个团轮番冲锋,猛冲猛打,攻了三天三夜,竟攻不下这个小村庄。19日凌晨国民党的增援部队赶到时,这个防守沙岭村的第六十六团居然发起反攻,林彪率部夺命而逃。其实敌人的增援部队还是远少于林军的兵力,真可谓“望风而逃”。在如此绝对优势下,林军伤亡达2100人,比敌方参战人数还多。
  到此时止,看不出林彪有什么战略战术,只是一味地“人海战术”。八个团对付一个团,不是“人海”是什么?林彪并不怕死多少人,因为他有充足的兵源:除了那20万伪满军外,由于苏联人拆走了几乎所有的工矿和铁路,美其名曰“战利品”,致使大量的失业工人都参加到解放军来。另外,林彪的军队每“解放”一个地方,立即把地主富农拉去枪毙,搞“打土豪分田地”。然后呼吁大家参军,你敢不参吗?这“打土豪”的枪毙人就把你吓得半死了。接下来“分田地”是优先分给军属的,家里没人参军的当然担心得不到土地,没土地吃什么?于是纷纷报名参军。这些兵源优势国民党都没有。
  四平大会战:1946年4月17日,四平大会战开始(国共在四平交战不止一次,这里谈的是最大的一场),林彪的主力驻守四平和本溪,周围的西丰、平岗、哈福站都建了牢固的大型工事。开始国共双方处于拉锯战状态,5月17日白崇禧奉命来督战时,林彪又获得大量苏联军事援助。林彪估计白崇禧不敢轻易进攻,一是他初来乍到,二是他的军队人数少,一般进攻方需占多数。但没想到,白崇禧竟兵分两路:一路攻四平,一路攻本溪,不到三天时间便攻破四平和本溪,连同周围的西丰、平岗、哈福站全被拿下。
  林彪连连发电报给中央要求撤离,直到19日中央才同意。但中央不知道,林彪在18日晚就自行逃离了(如此违反军令,通常是要杀头的),而且是妆扮成厨房伙夫逃走的。因当时国民党并不追杀残兵败将,所以当官的都化妆成士兵逃离。林彪觉得妆成普通士兵还不够安全,所以披上伙夫的装束夹在人群中才走脱的。此役林彪的十多万军队丢盔弃甲,一溃千里。
  这一逃非同小可,林彪逃命的步伐几乎停不下来。逃过了大小城镇,到范家屯时开了一个短会。会上包括彭真、罗荣桓等多数将领主张退到长春和吉林就不要退了。中央也频频来电要求林彪虽不能“独占东北”,但也要遵守既定的“寸土必争”政策,到长春就别退了。但林彪不听,继续奔逃,一直逃过松花江北岸,到达哈尔滨。
  到了哈尔滨还未作防御,听说国民党军队追来,林彪立即给中央去电,要求撤离哈尔滨,改为打运动战和游击战。毛也回电同意。要不是美国再次调停,出
  威远堡防守战:同是在46年的5月,在威远堡有一场大战。当时林彪的第三纵队主力驻扎在威远堡,发现国民党新六军的二十二师的一个团,即第六十五团向这边移来。三纵队不敢出战,但量对方也不敢来攻。林彪也认为对方不会攻击:小小的一个团怎么敢攻打一个纵队呢?六十五团必会等到后面的国军主力来时才会进攻。就这样,全军上下都有轻敌思想。他们没想到的事竟然发生了:5月15日,佯装等待后援的六十五团突然发起进攻,林彪的三纵队措手不及,被打得落花流水,四处奔逃。
  林彪打的败仗,也包括一些进攻的战役。1947年初,林彪得到从苏联运来的重型火炮,包括大量的坦克、加农炮。开始由防守变为进攻。发动了5月至6月的“夏季攻势”、9月至11月的“秋季攻势”以及12月至1948年2月的“冬季攻势”。其中,“夏季攻势”在党内都承认是一场“失败的进攻”,“得不偿失的进攻”。林彪和罗荣桓都作了检讨(罗荣桓是政委),承认自己“盲目”、“错估了敌情”。而“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的目标是进攻长春、沈阳等重镇,结果都没攻下,甚至连周边的鞍山、营口、抚顺、阜新这样的小城也拿不下。
  林彪真正打胜仗是1948年10月攻打锦州开始的,是为“辽沈战役”的前奏。接下来的“大决战”林彪确是连连打胜,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里不多赘言。有必要说明,在锦州的这第一场胜仗林彪也是极不愿意打的。他久攻不下长春时,奉命南下攻锦州,部署好后得知蒋介石在锦州附近增加了三个师,他觉得胜算不大就又打算把部队再拉回到长春去。是中央来电频频催促下他才开打。
  当时毛泽东的来电说:“……四、五月间,长春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七月间,长春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州部署已毕,锦西、滦县线之八、九两军亦已调走,你们却又因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
  此前毛泽东也有电文说林彪:“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这从侧面佐证此前三年林彪都是“输”的。
  在林彪连战连胜之时也有败仗,而且是一场大败仗:
  湖南青树坪战役 在1949年国民党风雨飘摇,一溃千里的情况下,白崇禧于8月底在湖南的青树坪、界岭一带迎战林彪。白崇禧一面命湘乡的部队做溃退状引诱林彪冒进,一面命已经退守湘桂边境的的桂军名将张淦率桂军第三兵团星夜北上,在青树坪一带设下埋伏。林彪属下49军号称“虎贲之师”,下辖4 个师,总兵力为5万余人,闯入白崇禧的埋伏圈,被围了个水泄不通。一场鏖战之后,林彪的49军几乎全军覆没。此役又是林彪指挥失误造成的,他命49军“要敢于奔袭作战”,不谙久战之师不宜孤军深入的道理。
  那么,此前的抗日战争中,作为八路军一名主要将领的林彪表现得怎么样?可以说,抗战期间,林彪称得上是“百战百胜”。因为整个抗战的八年里,他就打了一仗,还不到半天时间。就是在平型关大战中,林彪受命于国民党而负责伏击日军的一支运输小队。这一仗他胜了,打死了160多名日军,当然是“百战百胜”。
  那么再以前呢,红军时代林彪打了什么胜仗吗?那时林彪基本上都是打败仗,如1929年在江西的大余、平顶坳、崇仙圩、圳下、瑞金等战役,都是因为林彪的指挥失策而连战连败,败仗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此举两个林彪“拙劣用计”的例子:
  1936年初,红军到达陕北,林彪奉命袭击山西,因为陕北太穷,粮饷不足。阎锡山晋军无法抵挡有三万多人的林彪,于是请求蒋介石施援。蒋派两个师即第二十五师和第四师到达山西。林彪没把这区区两个师放在眼里。林彪“略施小计”伏击二十五师,于是出现了:
  南关镇伏击战 师长关麟征率二十五师从河南洛阳进入山西后,让士兵分批坐火车至灵石集中,其中一个营(150团第二营)的列车开到南关镇站时,林彪命红军冒充铁路工人,手持红旗摇动,使列车停于站外。
  铁路两侧埋伏的红军旋即将手榴弹纷纷投入车厢,可车上的国民党军队异常镇定,将红军投入的尚未爆的手榴弹捡起来,全部反投向红军,手榴弹在红军群中纷纷爆炸。这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被伏击的国民党军队毫无被动,竟跳下火车追击红军。
  作为一名指挥官,既要有谋略,也要懂得训练士兵,但林彪的士兵看不出训练有素。如此近距离投弹,只有平时投弹距离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还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才爆炸,当然对方就有足够的时间捡起来反投回来。红军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道理。
  因为前面的列车中了埋伏,后面的运货列车只得退回霍县。林彪的红军迅速将只有一个排把守的霍县包围。开始了:
  “霍县战役” 林彪一方面佯装围攻霍县,一方面欲引诱前来救援的二十五师进入伏击圈,林彪的这个“高见”。关麟征一看就知是计,因为林彪这时所率的一万人多人不可能攻不下只有一个排把守的霍县。关麟征手下哪怕是一名三等兵,都会看出其中有诈。
  于是关麟征部队走走停停观察敌军,有时一日只走十几里,就是不扑向霍县。相持半月后,林彪见谋划落空,只好撤去,撤又撤得毫无章法,乱哄哄的象散兵游勇一样。于是关麟征乘胜追击,将林彪四散的红军一万多人打得大败。“霍县战役” 是林彪典型的拙劣用兵,己强敌弱又占尽天时地利,却被打得打败而逃,狼狈不堪。
  你会想,林彪打了这么多败仗,怎么之前没听说?史书上也没有啊。有!是你不会看。即使从那些报喜不报忧的“作品”,如《林彪的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辽沈战役实录》(白山出版社)、《辽沈战役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罗荣桓传》(解放军出版社)等都可以看出端详。你看不出来是你不懂得怎么看。所有的败退都叫做“撤退”;所有的逃离都叫“撤离”;逃得远远的叫做“大踏步后退”;四处逃叫“运动战”,怕人看出是逃于是必加一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好像敌人是不会动的,坐在那等着你去消灭。
  现代战争用的是枪炮,需挖战壕构筑工事方能作战,大炮火箭炮甚至要费时安装调试,连重机枪都要安装固定。所以国内外几乎没有一边走动一边消灭敌人的事例。解放军打败国民党的大小决战,诸如什么三大战役,都不是“在运动中消灭敌人”。都是挖掩体建工事,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我并不是要否定林彪,毕竟他也有个提高过程,由不会打仗逐渐学会打仗,由打败仗变成打胜仗这么一个过程。当然也有外在因素起作用,那么是什么样的因素使得林彪由“常败”突然变成“常胜”的?有两个因素。
  一个因素是美国为了阻止国民党打内战,于1946年7月停止了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部军援,直到1947年5月,国民党军队快支持不住的时候,美国才开禁,但为时已晚。这10个月的禁运对国民党军队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蒋介石听到军火禁运的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国军补给,遂因此而完全陷于困境矣。”那些美式装备的机械化部队不但没有了优势,反成了劣势。
  另一个因素是苏联对林彪的援助,据前苏联公布的档案称援助了70万支步枪,1万2千挺机枪,4千多门大炮,6百辆坦克。按《哈尔滨协定》和《莫斯科协定》,苏联将收缴的日本武器分两期全部给予林彪,还包括苏方控制的东北的弹药、军用物资等。还把美国援苏的130亿美元对德用的武器的三分之一运入东北。这些援助大部分都给了林彪。
  其实对德武器,与对日武器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对付德国的都是重型火炮,打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都会毁灭,而对日武器多是轻型装备,在缅甸训练的国民党军队多是些轻型冲锋枪、卡宾枪,即使坦克火炮都是轻型的。足够对付惯用三八步枪的日军就行了。美国认为德国才是真正的对手,所以实行“先欧洲后亚洲”的政策。这也是为什么在1948年战局还不很明朗的时候,蒋介石就下令将故宫博物馆的文物运去台湾,在回答疑问时,蒋说:“俄共打进来了”。驻守北京天津的傅作义之所以选择不战,一定程度上是不想让这些文化古城被苏联的重型火炮毁了。
  在重型火炮面前,国民党是很难有招架之力的,如同你身上只有一把削水果的小刀,遇到一个手提大钢刀的强盗,就算他闭着眼睛乱砍,你也只有躲避而无还手之力,所以国民党就躲到台湾去了。
  如果这些对德武器多数不是交给林彪,而是给到徐向前、聂荣臻或其他将领,他们也会成为“共和国头号功臣”的。
  相比之下,其他野战军得到援助就少得多,少归少,但也是很可观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曾说“我们除了没有飞机外,一切都有,我们的炮兵和坦克比敌人多。在全歼杜聿明集团时,我军炮火便完全压倒敌人。”“我们打杜聿明,几乎用炮火推平村庄,一个村子打几千颗炮弹和成千成万斤炸药。” (《党史细节》罗平汉编著)
  我并不是想讨论什么具体问题,而是希望那些个所谓的“军事专家”们,不要再误导年轻一代了。须知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是决定性的因素。不认识这一点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将来外敌入侵,现在的年轻人会误以为“诱敌深入”“大踏步后退”可以“消灭敌人”呢。后患无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