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互联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在享受数字信息带来便利和愉悦体验的同时,也面临着“沉迷游戏”“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日益严峻的成长问题。在全国两会期间,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话题成为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今年初,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防止因过度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而引发不良后果。
  当前,究竟多少中小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手机?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主要用途是什么?时长是多少?手机成瘾现状如何?又该怎样精准阻断中小学生手机沉迷?
  1。使用现状 近半数中小学生独立拥有手机 诉求背后是“身份认同”;
  2。使用用途 六成用于娱乐项目 网络游戏承载社交意义 ;
  3。使用时间 四成时长每天超1小时 家长管理陷入低效失效 ;
  4。沉迷困局 自感成瘾度普遍低于他人评价 群体差异性明显;
  5。对策建议 疏堵结合 让孩子在手机外发现精彩世界 。
  因此,要防范和改善中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以居住地为中心的社会教育不可或缺。这种教育不应以强力禁止网络游戏的方式展开,而应建构新的“熟人社会”居住空间,增加学生日常生活的互动性、趣味性和真实性,恢复传统游戏的公共土壤,开发传统游戏的现代创新形式,以此抵消中小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成瘾性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