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教师的成长路上
文章目录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这无疑是对教师这一行业的极高定义。作为一名教师,我既为此而欣喜,也为此而不安。欣喜是因为教师是文明建设的推动者,体现了巨大的存在价值;不安是因为我还不能胜任一位真正意义的教师。所以我经常思考,思考如何提高个人人文素养,思考如何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思考如何将新的理念与方法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去。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师德规范与专业素养同等重要,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我个人认为师德规范或者说人文素养较之于专业素养更为重要,因为人不但有一个属于肉体的自然生命,还有一个属于心灵的道德文化生命,任何功利性的拼搏与奋斗所换来的结果都将只是自然生命中的投影,唯恒久的是对于感知人情的温暖与内心的富足甘之如饴。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恒久的快乐是什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阳光般的笑容,是学生成年后面对人生的坦然与面对每个人的宽厚!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摈弃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对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的学生,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地对待。先师老早就以“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来警示我们,但我们却总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至理名言给他老人家顶回去了。殊不知,我们的麻木与懒散,不仅令我们再难以感受到教育教学的乐趣,也伤害了学生们脆弱的心灵,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应享有的成长快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时的心情,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当然,宽容有度。第一次是大度,第二次是宽容,第三次则是纵容。在包容学生过失当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学生疑惑则须指引,懊悔则须慰安,偏执则须矫正。因为只有人与人平等了,心与心贴近了,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胸怀气度和人格魅力,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就将慢慢形成。
做教师难,做一个好教师更难,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不断丰富自身人文底蕴的同时,不忘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我们就已经行走在教师的成长路上了!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