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九江写进高校教材的人 梅雨霖教授访谈
文章目录
把九江写进高校教材的人
梅雨霖教授访谈
(南昌)刘雄
2007年,应国家有关方面的特别邀约,由九江市湖口籍学者梅雨霖教授担纲编写的全国农民工培训教材《农民工创业指南》(“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以及普通高校教材《应用策划》、《实用办公文书写作》相继出版,迅即引起了业内人士的交口好评:《农民工创业指南》当年即重印两次;《应用策划》、《实用办公文书写作》被誉为“将教材和工具书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版新款教材。
作为一名普通高校教授,梅雨霖教授居然被委托承担主编了10本全国性的高校和研究生教材,这在全国也为数不多。梅教授的学养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更难能可贵的是梅先生奉献给自己家乡的一片赤子之心。在梅教授主编的这几本教材中,直接选用江西与九江的政策或其他实例共达19则之多。在全国性的教材中设法为地方开辟出一扇窗口,梅教授也给九江人开了个好头,其功不可没。
记者问(以下简称为“问”):梅教授怎么想到用高校教材去宣传九江呢?
梅教授答(以下简称为“答”):很简单,我生在湖口县,长在湖口县,是地地道道的九江市人;大部分时间也工作在九江,基本亲友也大多在九江。作为九江人,我当然希望九江能尽快繁荣发达。所以,我手上只要有机会,我总尽力为九江去做点实事。过去,我在这方面已为九江做了不少工作,只可惜并不是每一个九江人都知道关注。举个例子吧,福建武夷山风景区至今都在用我的《武夷记趣》作网站的主要门面文章,人家就知道捕捉住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其实我为九江各景点所写的特色文稿更多,并在全国很多名牌报刊杂志及高校讲坛上作过介绍,也赢得了充分肯定,但九江却只有石门涧龙泉精舍景点的熊老选用了一篇,还是远从他作研究生导师的儿子处获悉,由海外搜集而得来的。
当然,九江自古人文荟萃,我算不了什么,大手笔肯定比我更多。问题是这些大手笔我们也并没有看见推介、采用过谁呀。九江人必须明白,表面文章只能换来暂时的纸上喧闹,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必须是那些有足够深度、力度与内涵的文章或活动媒介。
2006年,因为团中央和农业部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而编写相关图书,中国农业出版社约我编写《农民工创业指南》,作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与全国农民工培训教材而推出;其后,有关教育部门又明确指示我能不能在高校教材的编写方面作出一点改革性的探索,《应用策划》与《实用办公文书写作》就是这么尝试着组编出来的,都已经或正在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教材部出版,将在2008年元月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与海内外读者朋友正式见面;其他有关教材也正在筹划之中。教材自古即具备有权威性、经典性的特点,高校教材更是首当其冲。既然承大家看得起,给了我这样的好机会,我当然也就想在不影响整体质量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去为九江办点事,办不了大事就办点小事吧,也算是对家乡父老的一点报答,对成长、发展中的九江作一点小小的支持。
问:与其他的宣传方式相比,用高校教材宣传九江有什么好处呢?
答:宣传是一门艺术。九江的地理环境属全国一流,又是一座历史名城,积淀的文化非常深厚。这几年,九江在自我宣传上是没有少下功夫。
但目前各地在自我宣传上几乎都存在有三大误区:一是专在自己的阵地上宣传自己。这只适宜于作展示性的客观介绍,不适合作评价性的深度解说;二是花大价钱在各大传媒上大作广告。这既需要巨额的成本支出,也在宣传效果上大打了折扣;三是只知聚焦于专业机构,却不注意形成整体力量。九江有很多第一流的人才,但出于种种原因,却不一定都能被吸纳进专业机构。地方上的视野与信息就应该放广大些,找好这多种力量的结合点,力求设法形成一种完整、强劲的合力,共同来为打造地方品牌这个大任务、长久任务而努力。
与其他类型的宣传方式相比,入选进教材的东西显然更具正规性和影响力;与中小学教材相比,高校教材的权威性和知识效价性又相对更高一些,影响力也相应地更大一点。用高校教材来作宣传,吸引的是即将走进社会的青年一代,也就是公共关系所指称的最具活力的潜在公众。很显然,这也正是丰满和延续地方形象的一个重要环节。
问:我们九江目前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正面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不知梅教授在这方面想说点什么?
答:从公共关系与经济管理的角度上,判断一个地方的形象或发展前景的好坏,依据的只能是知名度、美誉度、和谐度、诚信度这4个标尺。
九江确实是个好地方,地理环境不仅位居全国第一流,就是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与自己相比,九江的经济这些年也确实有了不小的进展;但与省内外周围的兄弟城市相比,的确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要彻底改变九江的面貌,不能只依靠哪一届或哪几位领导,而必须寄望于九江全体城乡公民的共同努力。
九江人首先要与时俱进,活化观念。不能再陶醉于“喝淡淡粥、享清清福、打小小炮、吃薄薄肉”的农耕岁月了,而应放眼全国、全世界,借助现代科技,让地理增值,使资源变现,真正稳健地成长、壮大、繁荣、发展起来。
九江人应该痛别懒散风习。目前九江的“麻将风”是颇为严重的,大街小巷,麻将交响曲通宵达旦;殊不知打坏了风气,打懒了人,打冷了合作者的心,打跑了自己的健康,也打误了子孙的前程。为什么就不能用打麻将的时间去钻钻技术和信息呢?!
九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真正的发展却必须依靠现实的扎实持续努力!
为了地方声誉与后代子孙的长久幸福,九江人没有理由不认真努力!
问:社会媒体称呼梅教授为学者、中医专家、社会教育家、就创业专家,先生能谈谈自己的研究成果吗:
答:不管哪一种称呼,都是社会的客套,是媒体对我的鞭策和鼓励,说白了都不过是一种奖掖。承蒙大家的夸奖,事实上,我就是我,套用赵本山先生的话来说,只不过是一个人名而已;我所从事的职业,包括有关文章、著作,也只不过是份内的本职工作,取得一点成果很正常,谈不上出色,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每个人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都应该做一两件事,而且必须努力争取做到最好。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则不应该,值得自我反省。这就叫“作为”。人必须有所作为,在什么岗位上就做什么作为,人类社会也正是依靠这样才得以不断发展的。很简单,就这么回事。
成果我觉得还谈不上,只能说我涉猎了一些项目,也取得了一点初步进展,能暂时告一段落吧。这些年,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4个,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进行的:一是中医保健,我原是师承学中医的,一度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已经出版有《家庭用药指迷》等绿色保健丛书一套5本;二是公共关系,已出版有《应用策划》(高校教材)等3本;三是公文写作,已出版有《实用办公文书写作》(高校教材)等一套4本;四是就业创业,已出版有《点击就业》等一套4本。严格说来,我这些书也不能完全说是我个人的成果总结,很多其实是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只不过因为自己年齿较大,很多情况下感谢同仁们的抬爱,高看一眼,有时也就不得不被挂上个学术带头人的头衔而已。
问:从九江到北京,先生的足迹遍及数十所高等院校,不知道最想对青年学子们说点什么?
答:我混迹于高校教坛,先后执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当时尚称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九江学院、九江电大、九江职院、九江职大等院校,并在北京大学、联合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西北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院校作过讲座。
在高校,我最深刻的体会与体验是:讲课一定要系统化、具体化、实用化,因为不管哪一类学府,我们培养的最大、也是最首要的目标都是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式社会主义劳动者。九江学院曾经有个学生把我在课堂上所讲的话辑录成“梅教授金言录”,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们的渴求,同时也验证了我所体验的正确性。
目前,我最想对高校大学生及所有的适龄劳动青年们讲四句话。第一句是用在立定志向上:“在学校努力装满脑袋,毕业后争取装满口袋”;第二句是用在指导大学或青年期间的目标上:“完成知识的积累、深化和转化,完成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第三句话是用在职场的办事风格上:“做不到最好,但要努力争取做得更好”;第四句话是用在锤炼自我心态上:“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问:2007年的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等多家报刊都对先生的有关情况作过报道,请问先生下一步还准备做点什么?
答:报刊、网络对我的报道,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是越来越开明了,只要你在某一方面稍有努力,社会总不忘记及时给予关注和鼓励。但作为我们个人来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管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都只能再接再励,尽己所能,还报给社会更像样的成果。
我向来是崇尚“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今后,仍将沿着现有的4个研究方向,继续追踪下去,争取挖得再深入一些,再精致一些;如果可能,还想结合公众传播,争取将一些现有成果转化成社会上千千万万适龄劳动者们的现实生产力,算是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出点微力;同时也是给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着我的学界同仁们一点说得过去的交待吧。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8-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