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蜚扬扬的美国校园枪击案已近月余,人们在思考之余也在渐渐抹去心底的伤痛,任何事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能从33条鲜活生命离去中汲取什么教训,才是理智的做法。枪,作为一种伤及生命的武器,从它诞生之日,就伴着血腥与恐怖,革命、侵略、自卫、政权,无不在枪械的大量使用中流淌着数不胜数的鲜血,带血的和平固然值得珍惜,可是在这种争斗中逝去的人呢?观念与利益的争夺没有尽头,生命有时仿佛也成了极少数人手里的工具,用来达到目的,用来报复社会,用来渲泄仇恨,用来震慑对手,中国平民手中是没有枪的,这多少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显得文明些,美国把“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列入宪法,才使得枪械遍布全国,在普通的超市就可以买到,得来的容易让人不可想象,自1966年8月1日得克萨斯大学枪击案以来,死于集体枪击案的美国人不下100人,生命、人权,对个体的尊重与对整体的威胁,个中是非,莫衷一是,每个团体,每个党派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进行着这样那样的争辩,枪械依然在流通,生命依然在受到威胁,估计短时期内无法根绝。其实防范这样的事情,别的国家已有先例,澳大利亚就是,发生枪击案,马上禁枪,从此绝迹,真弄不明白那些西装革履、大腹便便的政客们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制造这起惨案的赵承熙也被列入追悼名单,民众以前所未有的宽容对待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死有余辜的人,“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赵, 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勇气与关爱。你已伤了我们的心,但你并未伤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坚强更骄傲。我从未如此因身为弗吉尼亚理工学生而感到骄傲。最后,爱,是永远流传的。艾琳”。
  
   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这是一种怎样的度量?检讨自己和指责别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永远比前才来得容易些,一味地指责只会使事情更坏,不从社会、从自身进行深刻的反省,这样的悲剧就永远没有尽头,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