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个意义
文章目录
人生的三个意义:有事做,有人爱,有苦受
在2005年那场已经被奉为经典的斯坦福毕业演讲中,乔布斯说:
“
当我十七岁的时候,我读到了一句话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从那时开始,我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你已经赤身裸体了,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
说这段话之前的2003年,乔布斯查出患有胰腺肿瘤。他对生命的这番体味,或许与他所处的人生阶段以及对禅宗的信仰不无关系。追随艺术、宗教或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度过人生中某些特殊甚至艰难的岁月。
今天,当我们缅怀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起生与死、存在与虚无这样的飘渺的字眼。在中欧EMBA人文艺术课程客座教授傅佩荣看来,当你遇到生命的困惑时,不如去读一读哲学吧。在人间的剧场中,我们应该学一学那些智慧之人,以出离心面对生命的大戏,自在自如,欣赏和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人生的三个意义:有事做,有人爱,有苦受
人生的三个意义:有事做,有人爱,有苦受
难觅答案的痛苦、罪恶与死亡
人生的三个意义:有事做,有人爱,有苦受
乔布斯曾说,他愿意用一生财富,换取跟苏格拉底共处一个下午。苏格拉底是西方大哲学家。哲学为何有如此大魅力,让乔布斯愿意倾其所有换取与大哲学家共处的一个下午呢?
西方人认为哲学之于人生,就像罗盘之于航海。但这是一个虚的形容,我们还是要了解哲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要了解哲学,我们先解读一下人类文化的内涵。
人类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器物层次。我从台湾到上海花了一个半小时,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只跑了三个省。古人的远行就感觉是生离死别,充满离愁别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就是器物层次。器物层次是现代人最大的成就,很必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是指从风俗习惯到法律到政治制度的各种规范。这同样非常重要,却不完全解决问题。欧洲高福利国家,物质丰富,即所谓器物层次很理想,制度也很“完善”,从摇篮到坟墓都得到了保障,可自杀率很高。为什么人不想活了?这就要看文化内涵的第三个层次。
人生的三个意义:有事做,有人爱,有苦受
第三个层次是理念。具体一点,理念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和哲学。我们要谈的哲学就在这里。哲学和文学、艺术、宗教有何不同呢?文学和艺术是抒发情感让人欣赏,快意恩仇,满足人心。宗教是解释现世的各种苦难,并告诉你一个更好的、超越的世界,给灵魂以慰藉。哲学是最特别的,它用纯粹的概念来阐释。
“哲学”一词最早在古希腊出现,原意是“爱好智慧”。“智慧”一词包含信息、知识,但“哲学”的“智慧”既不是信息,也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特别的东西,它有两个特色,第一是完整性,第二是根本性。
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人生,你要都了解了才完整,但30岁的你如何知道什么是60岁,60岁的你又如何知道什么是死亡?你没有经验,但学习哲学,就会使得只要有人有这样的经验,你就能学到。
人生有三个根本的问题,永远没有答案。第一是痛苦。谁都受过苦,但谁讲得清什么是痛苦?没有饭吃是痛苦;可什么都有了,心里还是不踏实,有种说不清,说出来别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苦。
第二是罪恶。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我们谁都做过错事,伤害过别人;同时也不能理解别人的罪恶,不能说清什么是罪恶。
第三是死亡。面对死亡怎么办?这里分享一个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被处以死刑。他催促狱卒快点把毒酒拿来。赴死之前,他镇定自若,面不改色,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周围的人忍不住悲泣,苏格拉底说:“请坚强点!”临死前,他还嘱咐学生代他祭神。这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故事。这也解释了西方人为何那么崇拜他。
人生的三个意义:有事做,有人爱,有苦受
人生的三个意义:有事做,有人爱,有苦受
人生有没有意义?
人生的三个意义:有事做,有人爱,有苦受
很多人问: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那么我们首先要问:什么是意义?“意义”就是理解的可能性。说一句话有没有意义,要看别人能不能理解,不能理解,这句话就没有意义。
首先,就身体来说,有工作可以做,人生就有意义。举一个例子,养老院的院长做了一个实验,把老人家分两组,第一组老人家每个人负责照顾一个盆景,第二组老人家什么事情都不做,就是养老。长期下来结果发现,第一组老人家平均比第二组老人家多活两年以上。
其次,有人供关怀。我女儿小时候崇拜明星,我跟她讲明星都是假的,是制造出来的。她跟我说了一句话:如果没有明星让我崇拜,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句话启发了我,很多青少年崇拜偶像是因为他需要关怀一个人。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