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网上看到一则《网爆: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李花里村剥夺我家口粮地确权等问题的报道》的帖子,单从帖子字面反映的问题来看,主要是一名村民的土地确权方面的诉求,并牵带出村、镇、县、市四级相关部门、干部存在不履职、不作为的问题。虽然无法判断这一帖子反映的问题是否属实,但是近年来,这样表达诉求的帖子在网络上屡见不鲜。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群众自我表达的机会得以最大化,不少群众开始偏向于借助网络来发声,以求获得更广泛的关注,这样暴露的一方面是群众无法通过传统诉求渠道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政府部门在网络民意监测与回应方面还有所欠缺。
  网络能实现最快、最广的传播效果,在给予群众自由表达的机会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群众抱着渴望解决问题的心态发帖表达诉求,本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样的感情色彩容易误导其他网民忽视事实真相,在情感的鼓动下达成一致的“战线”, 并且近年来,干部作风、廉政建设等工作本就被高度关注,只要出现负面新闻,就容易被网民围观,开展揣测和抨击,极易演变为负面舆情,给当地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除了恶意抹黑的情况,实际上对于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的群众来说,传统诉求渠道是首选,但传统渠道往往面临手续繁复、回应缓慢等问题,容易让群众产生难以解决的担心,当然也不可否认,的确存在一些部门面对群众诉求时,不够上心,用走过场的方式敷衍塞责,这些因素让群众对传统渠道失去了信心。通过网络发声,是群众借助网络平台吸引关注,给政府部门施压的手段,这样的方式使政府部门处于被动局面,如果回应不及时,回应方式不妥当,都会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面对这一情况,政府部门需要畅通传统诉求渠道,面对群众的申诉,不躲、不避,不踢皮球,正面回应群众问题,尽量让问题在线下得以解决。在全民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政府部门也要积极践行网络群众路线,主动开拓新的服务途经,搭建干群平等交流平台,以更加接地气的工作方式赢得群众认可。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要避免群众被误导和煽动,需要政府部门建立健全网络民意的监测、回应工作机制,在面对恶意抹黑、恶意上访,或者是确有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应对,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为民服务的能力与时俱进的新要求。(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