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基层的“特写镜头” 你怎么看?
文章目录
拍电影,常常用到特写镜头。它通过突出某个人物局部或物品细节部分,或展示内心,或烘托氛围,给人深刻印象。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一些干部佯装下基层,留下不该有的“特写镜头”,让群众侧目甚至反感。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离开组织,我们什么都不是;离开群众,我们什么都不能”。这句话的意思是,得到组织的认可,官员才有地位和机遇,手中才有机会去实现人生价值;得到群众的拥护,官员才有基础和力量,才能施展才能建设祖国服务人民。
在当前重视民意的选人用人导向下,组织的认可与群众的拥护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高度一致。如果某个官员能力很出众,干事很得力,但就是群众不拥护,举报信、告状信满天飞,这个官员定会像坐在火山口一样,不知道哪天就会被掀翻下来。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要想得到群众认可,树立亲民爱民的形象是一条捷径。于是,干部下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些活动便应运而生。然而,正如有的乞丐是因为真的遇到了困难不得不求助于社会的帮助,而有的乞丐则是好逸恶劳、虚构悲惨遭遇获得社会同情一样,有的官员是真心到基层与群众交朋友,了解群众疾苦,问清群众需求,以便在工作中做到对症下药、按需求服务,而有的官员则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得不“捏着鼻子”到基层与群众握手寒暄,让记者、秘书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上大肆宣传,赢得一片不真实的叫好声。这些行骗伎俩在起初的时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行骗的乞丐因为脸皮特别厚,编的故事又特别感人,所以乞讨来的钱比真正需要帮助的乞丐多得多;佯装下基层的官员因为特别善于表演、作秀,又特别重视宣传,他得到老百姓的赞比真心诚意下基层的官员还要更广泛。可是,在若干次被骗的经历之后,人们在大街上遇到乞丐乞讨,就难以再动行善之心,即便是真的需要帮助的乞丐,人们也害怕是骗子;随着官员表演、作秀越来越高明,老百姓看着官员亲民爱民的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很难产生认同感,因为他们辨别不出这是真的还是假的。这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啊!所以少一份欺骗,多一份真诚,社会才能更美好,国家才能更富强。国家、社会、人民需要的不是找两个人不明所以的百姓站在田间地尾陪着你摆拍,最后你收获一群不明所以,以为找到了一个清官的淳朴老百姓的掌声和欢呼声。然而到头来百姓得到的却是失望、一无所获。而看着当初所谓的“带大家致富,带大家过上向往的生活”的“父母官”如今飞黄腾达。然后百姓失了望,选择不在相信,然后一些真正想心系基层,想下基层为百姓干实事的官员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本身一件很好的事得不到支持,无法开展,就这样“摆拍”“作秀”的骗取老百姓的信任,然后一路高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想为基层老百姓做好事,实事的官员则是处处碰壁,举步维艰。如果官员都不摆拍、作秀,不辜负百姓的信任,国何愁不强!民何愁温饱!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