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个问题:
  89年出生是80后还是90后 ?
  有人觉得是80后,有人觉得是90后,答案很矛盾,因为89年生于80年代的尾巴,却长于90年代的前奏。
  真正的80后说:89年的小屁孩!
  真正的90后说:89年的老古董!

  

  89年没有80后成熟又没有90后青春,是80后眼中的非主流,90后眼中的偏执狂,要坚持90后的个性,又要承载着80后的独立和担当,特别矛盾和纠结的年龄段。
  但事实上,89年左右出生的孩子和80年出生的孩子,小时候玩的东西并不一样,看的动画也不一样,更多的是和90年的人一起长大,可狭义上来说,80后又指19801989年间。

  所以89年出生是80后还是90后 ?
  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好的答案,89年应该叫做85后或者90前。

  

  当然,不限于89年的人。
  85 89年这个年龄段出生的,因为差别较小,经历类似,也可以都叫做85后或者90前。同样75 79年这个年龄段出生的,可以叫做75后或者80前。65 69年这个年龄段出生的,可以叫做65后或者70前。

  既不会让问题矛盾,也不会让自己难受,毕竟80后和90后的划分并不具备代表性,也不能去特定某个人,无论时代的特征什么模样,个体的心态调整都是重要的。
  这也是中国哲学里中庸之道一直在讲的方法论。
  当某个问题出现纠结时,中庸之道讲究的“和”就能让事情达到最舒服的状态。

  

  可能现在说到“中庸”一词,很多人会误解为和稀泥,没原则。
  首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中庸。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他的含义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叫执中守正,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第二种叫折中致和,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
  第三种叫因时制宜,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
  那么,从思维方法论的角度说,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研究什么是事物所处的最好状态以及如何达到这种最好状态。从现象上看,中庸是一种“度”的把握,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

  

  通俗了讲,就是每件事都要掌握一个“度”,讲求凡事都保持在稳定平衡状态,做事不做绝,说话不过分。
  就是一种道德立场的态度,只不过这个立场并不是“一根筋”或者过分偏执,而是让这件事情达到最舒服的状态,这就是中庸。
  就如刚才89年的这个话题,如果说80后和90后这样的划分太笼统,那大可划分为85后,90上,这样的定义就不会众口难调。

  

  但说实话,在当今的社会,修行“中庸之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可能还会把中庸之道的含义给误区。
  就好比现实中经常会发生的一件事,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
  当看到甲方说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看到乙方说的时候,也觉得很有道理,然后,你自己就不清楚该怎么看这个问题了,最后你只能做出“你们说的都对,我没有意见”的评价。还自认为自己贯彻了“中庸之道”。

  

  所以,说到这,再打点补丁,怎么去正确的理解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一定是有原则。
  打个比喻,一种利己主义者,为人处世,皆不受欢迎,对生活偏激,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对的,思维单一,做事不考虑,我们把这种它一类人归为“偏执”。
  一种人内心特别的矛盾,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对是错,一件事情用七八种思维去解决,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烦恼,我把这一类人归为“纠结”。
  那么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在“偏执”与“纠结”之间,找到一个刚刚好的平衡点。
  它不是死板的道德教条,而是自我成就的人生自觉;不是吃人的社会礼法,而是温暖的人生关切。
  在选择一个平衡的状况下,稳妥地走着。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中庸之道对个体理性的范围是有充分警惕的,而遵循经验主义的方法,随时保持怀疑,随时保留自我调整与改善的可能。
  而对于自身的现实境况,也有充分的关照, “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正是中庸之道中与自己,与他人,与外物相处之道的具体指引,也是修身之道的必要组成部分。

  

  人是社会中的人,是与天地万物共存的人, 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在与外物,与他人发生交互。我们保持反省,调整行为,通过自身行为的修养,我们能够触动外物,变化外物。
  另一方面,也只有通过调整自己与外物的交互行为,才能修养自身。因此,成就外物,也是成就自我的必然途径,是成就自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奉行中庸之道的人,能让问题找到一个更好的出发点,不要在错的事情上纠结。
  智者往往更懂得奉行中庸之道,高端做事,低调做人,并在强势中恰到好处地照顾到身边所有人的情绪。
  这才是“中和”之道积出来的眼界和世面。
  这里有一间大房子

  

  如社会的繁华一样
  乍看之下古井无波
  却传承了整个商周的文化底蕴及天工匠心
  每一个角落都写满了故事

  

  


  有很大的落地窗户
  阳光洒在地板上
  白日斜阳 傍晚微风
  不必野外徒步
  家里有个庭院
  就能亲近自然


  
  
  


  拨开文人墨客的私家园林
  穿过古代贵族的亭台楼阁
  走过商周建筑里的青石马道
  靠近这处岁月静好的大房子
  柴米油盐诗酒花茶
  在这里 你来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