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
  致敬为理想而努力,知行合一不甘平庸的人!

  【原创】 登高怀甫仰望杜公之“背弃的理想!

  作者——星云汉辰

  年少时爱好徜徉书海静享书香,懵懵懂且自得其乐。
  曾于心潮腾涌意兴遄飞间,梦想着自己激荡笔桨纵掣文舟做个乘风破浪的弄潮儿,
  勤读不辍下笔有神为杜甫写一本书。
  曾经这就是我的理想,
  ——我背弃了自己的理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以诗解诗,意会而互见。
  以境及境,感同则倍增。

  幼即读黄鹂,情愫共鹭飞。
  何雪胡不解?何人万里归?

  今夕何夕,愿笔御长风,令情逾千年,许身纵万里。
  在盛唐落日挣扎的血色黄昏里,
  在蜀地烟瘴渐起暮霭沉沉的浣溪中,
  我看见了两只船。

  乱世择胜,犹能持志。
  胸中暇整,可以出仕。
  ——出仕之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鹂”决起而飞停留在枝梢,恰如意志委顿的人随遇而安不思进取。
  “白鹭”振翅奋飞背负青云,好似情操高远的人矢志不移追求理想。
  这里诗人用“黄鹂”和“白鹭”来抒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胸臆,表达着自己坚定“奉儒守官”的信念和“未坠素业”的决心。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身在草堂,心忧天下!
  诗人推开窗放眼望去,风和日丽柳绿莺飞,远山如黛近水似练,心旷神怡中豪情顿生。
  山河依然多娇然形势苍黄,大唐盛世转戾关塞极天,人间正道沧桑仕途冰封,万方多难之时亟待有士挺身而出,整饬伦纪匡扶社稷。
  胸中暇整的诗人渴望皇帝审明察知他请缨报国的忱忱忠心,降诏委以所任,乘船出仕,实现自己孜孜以求的理想抱负。

  这首诗写在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是四首组诗中的第三首,无题的七言绝句。此时的诗人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起草堂定居下来。或于家人垦荒种植或和友人诗酒唱和,在当时唐王朝内外交困饥荒遍野社会秩序一片混乱的情况下,成都这块相对隔绝的“天府”之地物资还算丰裕,杜甫在那里度过了一段人生中很珍贵的稳定安逸的生活。
  推窗放眼望去,碧空如洗,翠柳如烟,黄鹂欢歌,白鹭遐飞。极目远眺,西北方巍巍终南山余脉的峰岭上,积雪还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视线所及,濯濯锦江宛转抱流,万里桥旁江舟拔桨待发,欲顺流而下指会东南吴地。
  诗人推开了一扇窗打开了一幅画,色彩绚丽格局壮阔,意境深远引人入胜。
  这注定是一篇让人读之热血沸腾的旷世佳作!
  “不辞万里常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或许此时的诗人已暂放下年少时的理想,家风的传承执念的信仰,敞开怀抱做个大自然真实简单的观众。

  2005年5月初夏的季节,我随她一起去她的家乡四川南方的一座小山城。我们从浙江出发坐在火车上跨过长江黄河越过秦岭,一路上阳光明媚,河山风情携着岁月静好扑窗而来尽收眼底。当看到奇峻挺拔的横断山峰时,我的脸上飞扬着激动兴奋的表情,身旁的她微笑的看着我,像是来自大山深处娴定的大姐姐看着天真的涉世少年。
  经过四十多个小时的颠簸后,火车停在了终点站成都,我们下车准备换乘开往筠连的客车。
  暂留成都的时间里我特地去瞻仰了成都杜甫草堂。
  每个朝圣者心里都有自己景仰膜拜的圣地,那不仅是神居住的地方,也是精神寄托的家园、梦开始的地方。
  在成都杜甫草堂那间复制的简素的屋子里,我站在那个窗口,
  向外张望我没有看到雪雨霏霏的西岭,我只看到窗外的杨柳依依,五月的枝繁叶茂遮住了我眺望寻觅的眼睛。

  久久的静立,思绪如飞 :
  草堂可以复制,诗人的心事有谁知?

  人性直节,历乱弥坚。
  寄语西岭,诗书漂泊。
  ——漂泊之船。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乱世之中可有静土!
  盛世不再,胜地难长。边患内叛,饥荒暴乱,佞臣相互倾轧 。
  时局险恶,犹如一群挣脱了禁锢的猛兽疯狂报复着昔日强大的主人,撕咬他的每块肌肤,欲将王朝拖向倾覆的深渊。
  诗人伫立窗前,凝视眼前这片危机暗伏的土地,气氛蹙迫又凝重,心情局促又空旷,思绪抑制又深遂。

  他将自己的心事写进了这首无题的七言绝句里,如诉似求欲说还休;
  他将自己的情怀深藏在了皑皑白雪的西岭之巅,许以初心化成封印;
  他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了出没风波的扁舟之中,弱水三千载重前行。
  一个思虑忠贞视名节重于生命的人,他决不会选择“燕雀”寄逆篱下的依附,
  他终会抱定理想执念信仰,
  即使白鹭负志远徙,即便一叶万里漂泊。。。


  《杜甫(公元712 770年)全集》共收录杜诗凡一千四百多首。
  在杜甫写下这首七言绝句的第二年,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他为躲避蜀地暴乱乘船离开成都。
  “雄剑鸣开匣,诗书满系船”,开始了“系舟身万里”“飘飘何所似”的流浪生涯。
  在离开成都浣花草堂后的五年间他写下了录入《杜甫全集》中将近半数的诗篇,这些诗在创作风格上不同于他以前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表现上也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代表作《阁夜》、《登高》也是古典律诗的殿堂之作。正是这时期的大量诗歌作品成就杜甫“诗圣”的美誉,也奠定了他“中华律诗第一人”历史地位。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是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一首七律 :
  江浦雷声喧昨晚,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宽酒杯。
  唯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过意未阑。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杜甫在乘船从长沙返回岳阳的途中病逝于舟中。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支撑着病躯写下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呈湖南亲友》。
  ——他把自己写进了历史!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此时他一生牵挂着的国家人民仍在遭受着战争的痛苦。

  国家的命运决定了个体的命运,环境的险恶决定了个体的坚辛!
  长歌当哭,情怮天地!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在祖先的土地上被迫流浪的伟大诗人。
  山川壮色见证了他坚强不屈的足迹厚重,诗书为凭镌刻了他志行许国的丹心赤诚,知行合一光芒万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历代文学巨匠江山伟人对杜甫的赞美不胜枚举,他的文学情怀启迪了黄庭坚,他的家国道义激励了文天祥。
  1962年,“杜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选送至世界和平理事会并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这是新的中国新的人民及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爱好文学的人们,站在时代的高度用科学理论的眼光审视历史,给予杜甫最崇高的礼敬!
  1962年也是文化届的“杜甫年”,这时期社会上介绍“杜甫”的作品百花齐放形式多样,这也启蒙了那个时代的鲜衣少年们喜读杜诗热爱国学。少年强则国家强,如今他们已经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和领路人。
  “杜甫精神”在每个时代都有着放之四海皆准的积极意义!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站起来大声地朗诵出这首诗,老师的赞许同学们的掌声,课窗外雪后宁静的乡村和这只亲切的小黄鹂,都一同定格在我少时美好的记忆里。千秋未解的冰雪万里求索的行舟,亦是我初涉文学海洋的双桨,给我去阅读求知的源动力。
  中学时于电光火石之间一个大胆的联想倏忽闪现脑海:“万里船”应该是“出仕之船”和“飘泊之船”的两种含义。
  “黄鹂”相嬉“白鹭”高飞“万里船”即“出仕之船”,“黄鹂”安居“白鹭”远涉“万里船”即“飘泊之船”。诗中第三句的“含”字,则是隐含着拘处凝重的情绪:一室尚不能出何以安天下。
  籍着这瞬间的感悟写下的那篇《对“万里船”的假想》的作文也在报纸上发表过,编辑老师同时也赠与我鼓励的话语,这激励了我倾注更多的热情试着更缜密的去“证明”这个“假想”。
  仿佛注定少了某个环节,全诗中我唯一不能说服自己的是对“千秋雪”的理解,它好像是一个神秘的封印被诗人冰封在了西岭之巅,可望却不可及。
  也曾在《杜甫全集》中寻找解开“封印”的密码,也曾站在成都杜甫草堂离西岭很近,都无功而返,始终困惑于心。

  从四川回到浙江后,人生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在平静的生活里我没有保持对文学的那份热爱和激情,渐渐抛弃了情怀。性格上的缺失人性中的弱点,让我在错误中不懂得反省偏执逞强,让我在平庸中迷失方向无力沦落。
  理想背弃,心中的“万里船”随波逐流,渐行渐远。
  只有脑海里残存着的那刻“电光火石”间的意念交会,如黑夜里一道微弱的光,让我止步在堕落的深渊前。

  事隔多年,当我在半生之时,在逆境之中,于梦想重新启航之际,再次翻开尘封已久的《杜甫全集》时,方才猛然醒悟,
  当年诗人留在西岭之上的那个“封印”是“坚持”两个字。
  千秋的冰雪之下深藏着的是他执着坚持的一颗“冰心”!
  离开成都草堂后,他用无畏的远行用手中的笔守护着这个“封印”,践行他的“精神”。
  “坚持”是杜诗的精髓所在,也是解开困惑的密码。

  凭窗无语问西岭,浣花溪中舟自横。
  春风终解千秋雪,明月长牵万里情!

  年少时我没有读懂杜诗而迷茫彷徨,中年时才读懂,我知道我用的是自己的经历而非学知。

  今夜,回首往事仰望星空,寻找那颗给人坚持前行力量的最亮的星,怀着激动心情写下下面这段话。
  致敬心中景仰的先贤!
  文以抒怀,文,以壮行!

  杜公您好,
  请允许我这样的称谓您,
  我与您同来自中原,水土同哺情怀同源!
  浣溪一别,您辗转蜀地客行江汉,
  杜鹃声里燕子来时,
  故园东望,暂语船桅可曾为您衔来家乡的新泥;
  抱病登高江山回首,
  中流击楫,滚滚长江可曾有您滴落的眼泪;
  阁夜风急露重星稀,
  更鼓声催,跃马壮游可曾在您梦中依稀犹记。
  我没有经历战争,
  但读了您的《三吏》、《三别》,顿感溅泪惊心!
  我没有登临泰山,
  但读了您的《望岳》,仿佛看到了峥嵘赤云。
  我不胜酒力,
  但读了您的《饮中八仙歌》,每每吟罢欲熏。
  “穷年忧黎民”,“济时肯杀身”,是您政治家的胸襟。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是您改革家的深沉。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您文学家的自谨。
  浣溪一别,至“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您写下了约六百首诗篇。
  你的诗纵笔有神,义正情切,忠厚雄浑,沉郁顿挫。
  您的诗千家争注,引为圭臬,振瞆人心,警垂后世。
  或许世间少了一位伊吕、诸葛那样的名相,但中华多了一位励志楷模、文学领袖!
  曾经我景仰的是您在文学上“光焰万丈”,而现在我更景仰的是您那珍贵的品质——坚持,
  正是有了您的坚持才有的“光焰万丈”!
  您兑现了承偌,兑现了天赋,您一生都在自强不屈、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
  无悔人生壮哉杜公!

  历史的长河滚滚东流逝者如斯!
  人生起落,顺逆无常,多少人平庸的来,多少人平庸的去。或隐没于风波之中,或放浪于江渚之上。因为您的坚持,您极不平庸,已然不朽。您留给历史一个坚强的背影!您留给后来者一艘逐梦的舟,
  ——只有坚强的不甘平庸的人才能登上它!

  草堂一别,我迷失在江南。
  在平淡的生活中我渐渐麻木放任,丢弃了理想,抛弃了情怀。迷乱的心智让我感悟不到平凡生活的真谛,遮蔽的眼睛让我沉沦在自我错觉中。我厌恶自己的沦落,却又不愿意自省。我憎恨自己的平庸,却又不愿意努力。我在岁月的简单中任性,却不懂得感恩简单给我的温情。我太在意享用虚伪的尊严,却没有积极地做出该有的担当。
  终于我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将自己放逐于漫漫的长夜中。
  带上命运的桎梏我才自醒。。。
  黑夜让我的心智渐复平静。
  黑夜给了我看清自己的眼睛,
  在漫长黑夜里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坚持,
  我知道在顺境中丢去的必将要在逆境里找回!

  回顾往昔,错过才知珍惜,失去才知珍贵。
  错过的永不再见,
  失去的痛彻心扉。
  不去想命运公与不公,
  我知道我,
  背弃了理想,
  遗忘了信仰。

  年少不知书中意,读懂已非是少年。
  再读杜诗,方悟出杜诗的精髓在于“坚持”二字,
  我也终于明白,
  “坚持”就是杜公您当年留在西岭之巅上的“封印”,
  人性的闪光必超越文学的光芒!
  文学的光芒更彰显人性的闪光!

  世事如梦,
  梦醒时的我还在那艘船上,
  左岸星云,
  右岸中天,
  猛然回首,
  情怀似老友还在远处向我挥手,
  声声呼喊着我的名字
  我知道,
  我只是沦落,
  我并没有堕落。

  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
  人生如逆旅,
  你我皆行人。
  黄鹂惊梦醒,
  青鸟唤春风,
  相期邈云汉,
  执手话星辰。

  这酒敬您,虽您走出万里,
  负重坚守,归来仍是少年!
  光焰万丈长,谁堪仲伯间!
  这酒敬我,愿我走出半生,
  迷途知返,归来仍是少年!
  我知道,我不愿意做个平庸的人!
  去追逐下一个日出,
  去迎接下一个黎明,
  这是新的起点!
  这是新的征程!



  作者:余汉辰写于安徽颍上
  初稿2018年3月20日
  增改2018年9月30日
  余汉辰,笔名 星云汉辰,安徽省颍上县慎城镇新庄社区,颍上星云汉辰文化公司创办人。
  邮箱:1341291170at qq。com
  本文同录于微信公众号 “星云汉辰”中。

  【杜甫(公元712年 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仁政思想,同时非常同情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他的文学成就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家世源显,远祖杜预是西晋时的政治军事及文化名人,批注过《春秋左氏传》,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长期任职地方官员。
  从1949年到1966年,中国按照世界和平理事会的章程年年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这期间中国有五位名人入选(李时珍、屈原、关汉卿、杜甫、齐白石),杜甫于1962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