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灵玉的精神分析之五
文章目录
士玉之风。玉的道德化完成于春秋儒家集团。在周王朝日益衰微的背景中,儒家学者形成了最早的世俗玉学家团队,他们的赞美惊天动地,把玉推举到道德象征的高度。其占有先利优势的泰山,与东海形成山水反差,顺便将山之缩小版美石成玉也带动起来。同样理想不错,现实碰破头出血。今天也是,出现过焦裕禄、孔繁森,以及孔孟之大家。但是今天的情况真是惨不忍睹,辱母案、邪教伤害案,还有什么逃儿村连片连群地建立。还有也查查今天齐鲁官员在什么打击下比例,绝对其祖籍在此的位置居全国三甲。真是可惜了先人一片对于玉石的美好善良的心意。儒家作为学者,他们对于玉石的观察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进行描述,因为他们的文化先决优势。比如今天的有物理性质的,也有化学类型的。质地的坚硬、慎密,结晶的单纯,色泽皎洁冰莹光亮透明,性情温泽细润,声音清舒远,有金属声音的,许多编钟的材料就是选自石头。汉字的“磬”便是。这是罕见的誉辞,儒学和玉学就此结成了坚固的联盟。他们的作为,为玉学在历史中的延展,提供了卓越的样本。玉所承载的世俗伦理语义是如此宏大,令先秦的道德哲人感到了无限的惊喜。我们被告知,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时,恭敬谨慎地拿着玉圭,好像举不起来的样子,其实其物体份量并不重,重要的精神含义。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有隆重敬重之意;放在下面时又好像是给人递东西,欲送不舍之态。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少,仿佛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这不是出自对王权的敬畏,而是一种不同寻常的道德表演,旨在宣喻儒家和玉的生命联系。孔子是卓越的演员,他要藉此向世人演示人与器物的崭新关系。玉不是神器,而是君子灵魂的凝结物,散发着士人知识分子德行的浓郁香气、凝重、内涵、洁净、高雅、品位等。越过玉的形态和气质,儒生看见了自身的端庄面貌。玉就是士人精神投射在矿物上的伟大镜像——有份量、有担当、有光亮、很纯洁、很透明等。春秋早期的思想家管仲,率先提出玉有仁、知、义、行等九德,此后孔子将其扩展为十一德。对玉器的伦理学做了完备的描述。但许慎《说文解字》嫌孔子的一言堂过于繁琐,难以说诵和传诵,简化为仁、义、智、勇、洁五德,跟上古流传下来的五行模式遥相呼应,最后厘清了玉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在玉的伦理学里,涌入了儒家修辞学的话语力量。这是简单而粗糙的隐喻行为,显示儒家从事数学游戏的非凡激情。被道德算术所精心计算过的玉德,从九增加到十一,又从十一锐减到五。这不是数学的修正,而是传播学的自我调试的结果。它要把玉德的叙事限定于五个手指能够把握的范围。这是多么漫长的集体修辞,跨越了数百年的春秋,儒学家修长的五指,终于紧紧抓住了玉的五种品格,它们跟儒学的仁、义、礼、智、信互补,俨然左手和右手的亲密关系。由于儒家的缘故,玉被士人知识分子所普遍配戴,由此引发了玉的世俗化的浪潮。儒家是玉的民间化运动的最大推进者,但玉的阐释权自此被儒家所征用和垄断。在很长一个时期,玉就是儒生精英阶层的身份标记。贫困的文士无法拥有和田玉佩,只能用劣质玉器替代。那些寒沧的石头,悬挂在褴褛的衣衫之间,仿佛是一个孤寂灵魂的坚硬写生,不屈在书写着自我人格的神话。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8-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