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靠要”型村干部如何才能自立?
文章目录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组织从机关和行政单位抽调骨干派驻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
这一行为的原本目的是帮助村级加快发展,但是在基层,常常见到村干部唠嗑闲话一整天,驻村第一书记埋头伏案一整天,驻村第一书记“过度包干”,一部分村干部就会觉得,有驻村干部在干工作,自己也就不用再干什么了。面对一些文字性的、计算机操作性的工作,他们便当上了甩手掌柜,养成了“懒汉”思维,遇到工作往后靠,想着“没关系,反正有驻村第一书记”,遇到困难就缩头,“这个我不会,也不想学,反正第一书记会把所有的工作都干好”。长此以往,驻村第一书记便成为“驻村第一秘书”,埋头于文案工作,所谓的入户走访、了解民情也不过是纸上空谈。
一个村的工作能不能干好,关键在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好不好,村“两委”班子的带头作用发挥的好不好,群众的内生动力是否激发了出来。如果村干部“等靠要”,工作都不愿意干,谈何带领党员群众发展产业?
要培养“学赶超”型村干部,一是要严把选人用人关。部分村干部竞选村“两委”职位,只是觉得村上工作轻松,还能拿点工资,在村工作不愿意吸收新知识,遇到工作以“不会电脑”一推了之,磨洋工、混日子,有这种思想的村干部在选人用人的时候就要将它排除在村干部队伍之外,否则,一旦选入班子,只会虚耗资源。二是要杜绝驻村干部“包办”。为了加强驻村干部考核,党组织对驻村干部加强管理,原本是为了养成良好风气,却不成想驻村干部工作过于认真,村干部觉得工作有人干,只想“等靠要”。反而“喧宾夺主”。三是要严格村干部培养管理。对工作岗位上不愿意吸收新知识,遇到困难工作找借口推脱,甚至以“不会电脑”逃避躲闪,不愿意学习的,党组织要严格督促其学习新技能,适应新时代的工作岗位。
驻村是为了助村,而不是为了包办。村民自治组织要靠村民选出来的班子发挥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自治”。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