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见这段话:高中是我学习最认真的时候,旁边同学都是如狼似虎啊。看来今年高中母校考的不错,有点当年我那一届的样子。因为老师里面有几个盯人盯得特别狠,记得英语老师没事就把我提溜去背单词了,待学生如子女,学生考得好他们也骄傲。
  这至少说明一件事,高考考得好,往往是因为老师盯得紧。
  前几天还看到一则新闻。
  2年前,湖北襄阳的考生王宇航以697分的高分考入清华大学的自动化专业。但是,就读一年之后觉得该专业并非“真爱”,于是退学,回老家复读。今年再次高考,考了699分。
  据说曾有一位吴善柳,复读8次,不断高考,最终在32岁如愿以偿,考上了清华大学。
  面对这样的新闻,不知你作何感想。对于吴善柳这位考场老将,我只想问人生几何。假如他能活80岁,则奋战高考的时间超过了生命的十分之一。如果60岁退休,等他毕业,有效工作年龄只剩24年。
  用高考完成了自己的传奇,到底值不值。难道男儿生而为高考?
  对王宇航来说,再次高考,花费两年时间,多考了2分。也有同样的问题。当然,他又有了一次选择的机会。人生难得是机会!
  与王宇航类似,据说马云、徐敏洪都属于几经高考的老将。因为久经考场,百炼成钢,终能败而不馁。好像对之后的创业极有利。也因为入学后年龄偏大,比同学更成熟,更懂事。
  从他们自身来看,事情如此。但是换一个眼光看呢?
  我想起钱学森之问。
  大约是2005年,温家宝去看望钱学森,他老人家就提出:“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好像温家宝的回答是: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家办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大学还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大学应该以教学为中心……
  从高考本身能否略窥端倪?
  既然钱学森提到了民国那时候,我倒想起来关于民国的那些传说。同样是清华,据说当年的吴晗同学数学考了零分,破格录取。据说钱钟书的数学只考了15分,破格录取……
  假如放到现在,他们还有机会吗?
  他们是学生。老师呢?
  沈从文据说只有小学文化,竟然曾先后任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师、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陈寅恪呢?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他的学历呢?据说虽然游学多校,但是不以获得博士为意,所以并没什么学位。
  学生是这样的学生,老师又是这样的老师,然而,钱学森的意思,民国那时候,既有很多的大师,又有那么多杰出的人才。
  当然,时下良师同样并不少,比如那位正身陷论文造假风波的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好像问题的根本在于为谁读书。
  吴善柳、王宇航,甚至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大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他们的兴趣真的在学问,在读书吗?还是为了别的什么。
  与之对照,当年的钱穆、吕思勉,也包括沈从文,据说都是有志向学的。
  好像沈从文的故事最能励志。1949后,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年近五十才开始研究中国纺织服饰考古,据说成就斐然,比如关于金缕玉衣的识别,过了二十年得到地下出土文物的验证。他认定韩熙载夜宴图、仕女簪花图的创作时间,与大众认识迥异,都有理有据,确能服人。
  他们这几位,虽然没学历,但都有真学问。
  反过来看,即使徐敏洪、马云,读书真读出了什么名堂吗?更不论吴善柳、王宇航等人。当然,徐、马能够创业,成就一样不小。只是,他们一个赚的是学子们的钱,另一个是仿照美国商业模式,在本土复制成功。
  即使徐敏洪、马云再多,依旧解决不了钱学森之问。更何况智商未必如吴善柳、王宇航者,备战高考,早已视读书为服药,苦比乐多。很多人考上了大学之后混吃等死的日子就正式开始了。
  高考当然体现了相对公平。
  唯学历、唯名校,与唯出身,本身差别并不大。
  为庸人而设计的制度,如何能培养非庸人?
  复读之后上清华,难道复读真的可以使人更聪明吗?
  2020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