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历史中一个奇特的美国人
  邵 纯

  这是一个世界外交史上独一无二的故事。
  与中国晚清时代有过奇特关系的美国人蒲安臣,几乎被遗忘了。当代的中国人,除了专业的近代史研究者外,少有人了解蒲安臣的历史。过去,笔者仅从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一书中略知中美两国签订过《蒲安臣条约》,梁说“彼条约实为最自由最平等之条约也”,而蒲安臣其人,在笔者的头脑中,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
  美藉华人徐国奇用英文撰写了《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有的历史》一书,龙卫群先生将此书译成了中文。2019年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将此书发行了。这本书第一章的标题为“蒲安臣——中国派往世界的第一位使节”。读此书后,我又参阅了美国费正清等人编写的《剑桥中国晚清史》,其下卷中有一节的标题是“蒲安臣使团和阿礼国协定”,对这个美国人与晚清的关系也有记述。笔者这篇短文是依据上述两本书,简介一下蒲安臣这个美国人与中国晚清充满戏剧性的关系。后人对他的总体评价是“对华合作的代表人物”。不知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对他们的这位先人是否很了解?蒲安臣可是美国共和党的创始人之一啊!
  清朝的乾隆年间有“盛世”之誉。对此说法,不要上当,所谓盛世其实是“皇帝的新衣”,超级贪官和坤非但不被惩处,反而可以操纵朝政,这就是对所谓盛世的绝大讽刺。一个政权,如果允许贪污腐化大行其道,也就到达报病危的前夕了。
  1750年左右,英国已经开始了以机器代替手工操作的工业革命,此时妄自尊大的乾隆皇帝,对世界的了解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傻瓜。他庆祝八十大寿时,英国曾派使臣到中国来表示祝贺,乾隆皇帝居然给英国国王下了一道“圣旨”,其中说:“我天朝地大物博,无需与小国进行贸易往来,若丝巾、瓷器、大黄等物是尔等小国必需之物,天朝加以体恤,每年赏赐若干。尔等小国处在边海之地,只需心向天朝即可。”据传说,英国的乔治三世,看了此“圣旨”后把假牙都笑掉了。“圣旨”的原件,至今还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这是清朝历史上很愚蠢、很滑稽的一件事。
  四十多年后,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诸列强纷至沓来。本来,清廷是不准许洋人在北京设立使馆的,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战败后,英、法、美、俄、日、德、比利时等国均在北京建立了各自的使馆。在这种背景下,1861年初,清廷无可奈何地建立了“总理衙门”,专门负责处理与外国的关系。外交关系应是对等的,以上各国都向清廷派出了公使,清廷派什么人到各国去当公使呢?美国人蒲安臣与清廷戏剧性的关系便由此产生了。
  1820年蒲安臣出生于纽约州新柏林的小城里,其家庭较贫穷,笃信基督教。蒲安臣聪明好学,很年轻时就考入了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当了律师。当时美国总统林肯力主解放黑奴,蒲安臣坚决支持这个主张。在美国,因口才好而善于演讲者,是很能提高社会知名度的,而这正是蒲安臣的特长。1856年,南卡罗来纳州有个名叫布鲁克斯的议员,殴打了持不同政见的查尔斯,蒲安臣在他的演说中强烈地谴责了布鲁克斯的野蛮行为,并勇敢地接受了对方要求进行决斗的挑战,而布鲁克斯后来又打了退堂鼓,这一事件使36岁的蒲安臣声名鹊起,成了政界的一个著名的新秀。
  1861年,蒲安臣曾被任命为驻奥地利公使,对方声明他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于是薄安臣又被改派为驻华公使,他于1862年7月20日抵达北京。集传教士、外交官和汉学家于一身的美国人卫三畏(1812—1884年)担任了公使馆的秘书,这对蒲安臣的工作大有帮助。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时的美国并不强大,外有英国的威胁(1814年8月24日英军曾攻入华盛顿,并焚烧了国会大厦和总统府),国内有是否废除奴隶制的严重分歧,可谓存在内忧外患,这种历史背景对作为外交官的蒲安臣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个人的性格、形象、亲和力所产生的作用则是第二位的。
  薄安臣在中国任职六年多,其社会活动相当广泛,他与清廷的恭亲王奕忻、洋务运动的骨干文祥、同文馆的主管董恂等人都有往来。曾任福建巡抚的徐继畬著有《瀛寰志略》(“瀛寰”是世界各国的意思),此书中赞美华盛顿其人“气貌雄毅绝伦”,因此蒲安臣便把华盛顿的画像送给了徐继畬。他还参与了把《万国律例》介绍到中国来的活动。愚昧的清廷统治者也很喜欢蒲安臣这个名字——蒲与奴仆的仆是谐音;安臣,则硬被理解为“安分的臣子”,这和当年乾隆皇帝的愚蠢前后呼应。
  聪明的蒲安臣,根据美国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提出了双方合作互利的方针,他对欧洲列强侵略中国持反对态度,这自然引起清廷大臣们的好感。列强诸国都派公使来,清廷就必然要派出公使去。但是,哪些人能担此重任?挑来捡去,竟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1867年11月蒲安臣要卸任回国了,清廷的恭亲王问蒲安臣是否愿意担任中国驻外的使节?对方认为中国人口之多,占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给这样一个古老的大国充当使臣求之难得,因此欣然允诺。恭亲王将此事奏请朝廷批准,同治皇帝下达圣旨说:“使臣蒲安臣处事和平,洞悉中外大体,着即派往有约各国,充办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美国参议院也于1868年1月15日批准了蒲安臣的请求。
  在中国成立起来的“蒲安臣使团”有30多名成员,除蒲安臣外,最重要的成员是满人志刚和汉人孙家谷,他们都是文祥的亲信下属。其他人包括“同文馆”的学生、秘书、打字员和一些服务人员。这个使团于1868年2月25日乘船从上海出发,同年6月2日到达了华盛顿,6月6日向白宫递交了国书。这是中国政府走向世界所迈出的第一步。对此事,《芝加哥论坛报》感叹道:“美国公使摇身一变成了清国大臣!”著名的《蒲安臣条约》(又称《中美续增条约》于7月4日签署,7月6日由参议院批准通过。这个条约的基本内容是中美两国可以自由移民,相互不得歧视,如条约中第5条写道:“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民人前往各国,或愿常住入籍,或随时来往,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为是。现在两国人民互相来往,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在此条约签订之前,美国是经常的,大量的,严酷地迫害华工的。这个条约的签订,使大批华人得以赴美谋生而不受迫害,但蒲安臣死后不久,美国政府就废除了这个条约,重又实行排华政策。
  自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之后,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一切条约都是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唯有这个一度存在的《蒲安臣条约》是双方平等的条约,此前此后,再没有第二例。直到1943年,那些不平等条约才被废除。
  蒲安臣使团于1868年9月20日到达了英国。当时美国和英国的关系矛盾重重,所以英国政府对蒲安臣使团的到来是很冷淡的,维多利亚女王礼节性的接见只持续了几分钟就结束了。1868年12月8日英国的外交大臣克拉兰顿勋爵用外交辞令对蒲安臣表示:“只要中国恪守各项条约的义务,它可以指望外国方面的克制。”这也就是说,你中国必须接受我英国的种种侵略,否则我们就不“克制”了,真是强盗逻辑。总体上讲,蒲安臣使团的英国之行没有重大收获。1869年1月2日他们到了法国。蒲安臣天真地希望法国政府在对华关系上“诉诸基督教道义而非武力”,而法国不愿意奉行对华友好政策,因为它不肯放弃用侵略手段而取得的利益。此后,蒲安臣使团又到了普鲁士(1871年后称为德国),当时正值普法战争前夕,其首相俾斯麦的目标是尽量孤立法国,所以需要巩固和其它国家的关系,蒲安臣使团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和空前的礼遇,但实际上也没有得到什么具体的好处。1870年初,薄安臣使团到达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皇后于2月4日接见了他们。早在两年前就有病在身的蒲安臣,在彼得堡患了肺炎不治,于1870年2月23日逝世,享年50岁。近一个月后清廷得到了这个消息,拨银六千两为蒲安臣办理后事,又拨银一万两给其家属作为抚恤金。恭亲王还奏请皇上赏给薄安臣最高的官职“正一品衔”。同年4月,蒲安臣的遗体被运回美国,安葬在波士顿的一个陵园了。志刚和孙家谷领导使团又访问了比利时和意大利,于1870年10月返回中国,距出发之日已有两年又八个月之久了。
  蒲安臣一生的言行,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我们有了解和研究这个历史人物的必要。同样,美国人也有这种必要,特别是当今美国的政要人物们更是如此。做“美国优先”的梦,到处惹事生非,在当今的世界上是行不通的。如若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的话,不妨问一问蒲安臣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