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不等于监督


  《人民日报》发表《激活预算公开的制度力量》一文。我对文中有些言论,很不以为然。

  “加大公开力度,便利社会监督。”“一项项详细数据,让社会公众找得到,看得懂,能监督,成为进一步打造阳光财政的生动实践。”这些言论有些想当然;严格说起来,根本不对。社会监督,当理解为人民群众的监督。不错,政府行政必须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但这只是从理论上说。面对现实,老百姓谁不要养家糊口,为生活奔波。最近,程序员界有人在知名代码托管平台上发起了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以此抵制互联网公司超时工作。其实,所谓8小时工作制、双休日,只是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能真正享受到;私有企业员工也是享受不到的;别说更多在各地流动到处打零工的广大群体,他们连“996”工作制都享受不到。根本没有休息天,谁给他们休息?他们为了养家糊口,哪天又没有工作12小时以上?工作得气喘吁吁时,想休息一下,还要考虑时间,尽量争取时间多赚点钱;哪有时间来监督政府行政呢?而每天工作到精疲力尽回到家里,立即躺到床上休息是梦寐以求的;哪里又有精力来监督政府行政呢?更别说监督政府行政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又岂是一般老百姓能够干得好的?政府部门“各项重点任务资金怎样安排,工资福利开支多少,三公经费如何使用。。。。。”任如何集中向社会公开、晒账本,老百姓就是看了,也只是知道了这些数据而已。谁有能力、有这方面的知识,判断各项资金的使用是否适当,是不是存在浪费呢?所以,说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现实又是不存在的。

  就是现在欧美国家,老百姓有很多休息时间,他们不是到世界各地到处旅游吗?也是不会把政府行政的监督,交给人民群众亲自来完成的。因为监督政府行政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够胜任的。同时,老百姓监督政府行政,虽说是自己的责任,应该干的;但这也是全国人民的事。谁又会为了大家的事,义务来干好这项工作呢?中国有句俗话:拆了金銮殿,分你几片瓦?对于大家的事,虽说自己有份,也是没有人会义务干好的。所以,对于政府行政的监督,绝没有哪个国家是让人民群众亲自来完成,而且是干义务的。而是让人民群众选举出自己的代表,让这些代表来代替人民群众监督政府行政。因为选举出来的代表,相对来说较老百姓有能力,比较能够胜任这项工作了。而且他们是专职,就有时间与精力来从事这些工作。尤其是,他们干这些工作,是给予了优厚待遇的;而如果不干好工作,又会被人民群众的选票赶下台。这就促使他们必须干好这些工作。工作就有了强大的动力,保证能够干好了。

  这就不难明白,要政府行政有真正的监督,通过政府政务公开,政府部门晒晒账本,是远远不够的。并不是老百姓看看政府部门的账本,就是监督,能够监督得好了的。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有些夸大其辞的。只有让人民代表大会真正负起监督的责任;而且人民代表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让他们戴上人民群众的紧箍咒,促使他们必须干好对政府行政监督工作的情况下,“阳光”才称得上是防腐剂。因为这便于人民代表监督政府行政了。其实,这时就是政府部门政务不向社会公开,人民代表也会去查政府部门的账本的。任何一点弄虚作假的行为,想隐瞒也是隐瞒不了的。这时的人民代表为了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会将眼睛紧紧盯着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任何作假的行为,能逃脱被查出来的下场吗?政府部门政务不向全社会公开,又有多大的关系呢?欧美国家在喊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吗?所以,只能说“阳光财政”有防腐的作用;但不能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是小不得的。


  衡阳柏坊铜矿 唐铁云 2019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