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易经的智慧五十三
文章目录
蒙以养正之十一。有人说中国的孔子是所谓行政管理学第一人,其根据就是他在我们传统什么平等的情况下,居然那么时宜地存在着:普施教育,有教无类。实在异类怪相之极,非教育本质执行者不能所为。尽管他同时给予一定的先决条件,但也不失其光辉所闪。其实从教育学本身而言,后面的条件也是有科学依据的:“自行束修以上“他才会教。他教学是不拒绝任何人,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其从学习效率而言,其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有人可能在这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学习的相应费用,二是要有思考之后困惑之后的提问。两个问题皆有可能,一是物质的方面,有人言,孔子可能有这样的规定:学生开学时,家长一定要伴随其左右,一是一定要当面拿出所谓的学费,让小孩看到我学习,家长是付出代价的,所以无形中给予孩子一定的压力,就是要好好学习,否则至少对不起开学之初,家长带的那些学费。同时也是一种平等或者叫对待付出平衡观念对孩子的熏陶影响;二就是可能是学生不能随想随问,一定要先过自己的头脑关,寻找朋友资料,与人讨论,实在问题不得解决,最后才请教老师,这样的话,有可能许多问题可能自行会解答,学生会在事后有成就感;二是感到事情有一个过程,或者在成功后有一种好事多磨的感觉。如此双方诚心,孔子才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要主动学习,才会进步,又对应童蒙求我,而非我老师求童蒙的方面上来。否则老师越教他,他却越听越烦,一点都不用心,还会打击消磨学习积极性或者叫浮起爱好。同时还可能促使他由此他养成坏习惯:就是人家讲什么他都不在乎,且有故意逆反之心态的形成,那会一生都倒霉,害己害人。童蒙求老师学习,那么对于老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初筮告,两三渎,渎则不告。出现两个相反的解释:一:《礼记。学记》说:夫子以身教,不专以言教,他主张用潜移默化的方法进行教育。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同蒙卦所说“再三渎“,他要求弟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苦思苦想而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地说出来的时候,他不去启发他。这就发展了蒙卦中困卦和击蒙的教学方法。有人总结道:孔子的教育方法与易经一样,即:既有管束,初筮告,又诲人不倦,再三渎,而以渎为主,以告为辅,难怪颜回谓然叹曰: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吾才,他认为孔子善于一步步地诱导人,我想停止前进而不可能,直到竭尽我的才能。二:第二种还比较主流。就是说,学生问老师问题,老师要给他适当的答案,老师要看学生的程度,只能给他听得懂的部分。很多人不是这样,往往是见小孩来问问题,老师似乎很激动似的、有成就意义似的给予对方说一大堆,生怕他懂的不够多,这样做明显会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使他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以后就不问了,这就是老师在教育中出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学生第一次来问地,老师马上就告诉他下次他再问同样的问题时,老师不能马上回答他。老师这时候就要脸上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因为学生再三问同样的问题就表示他不用心,如果第三次还问同样的问题,老师就要告诉他这样是不诚心学习的。就好像我们卜卦一样,卜了一卦觉得不合适,再卜一个,不行再换一个,这是不恭敬的表现,是一种亵渎,这样的状况下老师就不告诉他了。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