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阶层固化,听说毒鸡汤跟丧茶更配
文章目录
如果一碗鸡汤让生活充满意义,说明这生活实在是没有意义了。当你得过且过地对待生活,安于现状,行尸走肉的活着,听说毒鸡汤跟丧茶更配哦。因为这样,要么让你在恐惧中唤醒麻木的你,要么让你在麻木中犹豫着堕落。正如王菲《堕落》中唱的那样:这世界看来很快乐,看不出难过。始终笑著沈默,不慌不忙,自然坦荡。脱下了伪装,摘去了信仰。你不愿多说话,你想放纵一下。没甚么可怕,没什么放心不下。痛苦地享乐,犹豫着堕落。左右不了诱惑,你才拒绝寂寞。你没有错,因为没有谁作对过。心安理得,于是你堕落。。。。。
都是小人物,不说什么大话,也别说什么打鸡血的话。只是想请你喝一杯丧茶,希望你们能在当下这个分层严重,固化加剧,畸形的财富分配的社会,像真正的勇士那样直面惨淡的人生 ;在纷繁复杂的现状中,抓住背后的暗潮涌动,分析我们将面对的未来。
社会越发达,阶层越固化
说到社会分层,阶级固化,不得不提《美国职业结构研究》这本书,这本书是至今为止,这一作品仍然支配着全世界社会分层的研究。
在书中访谈了25到64岁的美国劳动阶层的男性。书中研究了大约2万美国人,他们将父亲是高声誉职业被调查者作为一个最高的阶层,去看一下他们现在的职业。结果显示,16。7的高声誉职业的后代继续从事高声誉职业。很多人看到这个结果之后说,你看,这些高声誉职业的后代不都是从事高声誉职业嘛,社会流动性还是很强的。他们中竟然还有2沦为农民。美国是个很开放的社会,但是,请注意!你需要对比一下所有职业的后代成为高声誉职业的比例。在涵盖所有职业的2万美国被调查者中,只有1。4的人的后代能够从事高声誉职业!现在你理解了,那些高声誉职业的后代成为高声誉职业的概率,要远远高于美国人平均的水平,要高出11。7倍之多!
再看一下,那些非技术工人的后代。他们的后代中有多少成为了高声誉职业呢 ?如果你的父母是非技术工人,你成为高声誉职业的比率小于0。5。他们中只有6成功进入了高声誉职业下面的阶层,即领取工资的专业人士。但是所有职业美国人的后代成为这个职业阶层的平均比率是10。2。他们中有7和他们的父亲一样继续从事非技术工人的工作,而所有职业美国人的后代成为这个职业阶层的平均比率是是2。 整体来说,你更倾向于成为你父亲的职业,这个概率比从事其他工作的概率都要高出很多。高声誉职业传递给后代更多的优势,而低声誉职业传递给他们的后代更多的劣势。
这个故事还没完,2010年,三个美国研究人员,研究了几乎所有英国人的通话记录,这份庞大的工作涵盖了90的手机和99的固定电话。研究者通过每个小区的财富状况区分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嘛,穷人区和富人区总是泾渭分明。研究者把通话记录和财富状况进行对比,结论是什么呢,越富裕的阶层,其社交的多样性和关系网越丰富,而穷人的交际圈则非常单一。说明了,越上层的阶级,就越容易拥有更多的“弱关系”,越容易帮助他们找到工作或其他的商业机会,实现更上一层楼 ;而越穷,就越难具有这种关系网,只能从事不需要关系就能找到的工作,然而也仅此阶级晋升就成为了泡影。
在一个法律制度不完善,百废待兴的社会,钻法律漏洞,制度空隙,甚至弯道超车,一夜暴富都成为可能,但社会一旦进入到发达又稳定的阶段,阶层的分化和固化将变得日趋明显。
哈佛公开课《公平的起点是什么》中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
两位罗斯福总统都毕业于哈佛,“布什家族”四代都是耶鲁校友,小布什在竞选的时候甚至开玩笑说:“我继承了我父亲一半的朋友。”
上层社会的人脉、财富、精英意识、教育资源等等,父传子,子传孙。
在社会阶层分布中,会出现如下规律:
越是通向底层之人,他们的人数越多,其智慧也就越倾向于无知。
越是通向顶层之人,他们的人数越少,也就越倾向于有知,并且工作轻松,享受着人类文明的成果。
无知总是受控于有知,而有知永远统治着无知。即便人类早就明白并且对此不满,也不会在可见的未来对这一点做出任何卓有成效的改变。
在金字塔结构中,或者说在今天的社会,在任何人那里,信息都是发达的。然而,“是否真实”却不一定,它取决于你所处的阶层,以及信息的来源、目的和你的判断力。
有句话说得好:“上帝的奥妙并不在《圣经》里面,而在神父的身上。”总有人跑过来语重心长地告诉你:
“好好干活,在北京买车买房不是梦”
“努力工作,然后你就会像我,成为部门主管,出差商务舱,住五星级宾馆。”
“有没有房子不重要,但如果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
“女人只有贤惠文静才能嫁给好老公”
借用韩寒《后会无期》里的一句台词,“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逃离你终将衰落的家乡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出自《圣经》,通俗的来讲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马太效应”,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马太效应是世间最冰冷的规则,却又无处不在。
之前,一篇农村观察札记《乡下,已经不是衣锦还乡的去处了》道出了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农村的衰败已经成为一个严肃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大学毕业生就业,近年以来已经从“逃离北上广”,再次转变为“逃回北上广”。在逐渐空心化的家乡与生存压力上升的大城市之间选择去留,成为困扰这个时代众多年轻人的人生之问。
此外,公众号“城市数据团”发表了一篇爆文《逃离你终将衰落的家乡》。文章以各省人口流动的大数据为依据,得出了一个残酷的结论:大都市就像抽水机,不停地从落后省份抽取劳动力,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就会像今天的日本一样,无数村庄和城镇凋零衰败,但东京和大阪都市圈繁华依旧。在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大都市将毫不留情地吸干周边地区的血液。
大都市拥有优质的政治资源、商业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这些优质资源吸引着无数优秀的年轻人,而优秀的年轻人将推动大都市的繁荣发展,从而让大都市获取更多的资源,于是形成了一个优势迭代的良性循环,这就是马太效应中的强者愈强。
而由人口迁徙引申出来的推论,则更加触目惊心:
你还能在这些选择(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中犹豫,说明你无比幸福,因为你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会再有任何选择的机会。假如你最终选择留在了一个生活安逸风景如画的小城镇上,你也许会幸福地过完一生 ;但在你的子女到了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很可能他们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逃离他们终将衰落的家乡。
文中所谓的“无比幸福”其实“无比残酷”,因为大都市在攫取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在用高额的房价和户籍制度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挤到繁华都市的边缘,将他们赶到逼仄的地下室,脏乱的出租房,直到他们梦碎的那一天,收起行囊,滚回家乡,然后他们的下一代再背起行囊,逃离家乡。
寒门再难出贵子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2005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
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时代,三成以上的北大学子出自寒门 ;
90年代中期农家子弟的比例开始下滑 ;
2000年之后,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仅占一成多。寒门子弟进名校的通道正变得越来越窄。
农家子弟的名额都被谁占了 ?
90年代后,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快速攀升,这些社会精英只占全社会人口的1。7,却有40的北大学生诞生于这样的精英家庭。
寒门再难出贵子,精英扎堆进名校,这是马太效应的又一次胜利。
绝望的底层,高喊读书无用。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村庄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认同比例最高,于是作者用了这样的小标题来描述底层人民对待教育的态度——绝望的底层人民:干脆放弃高等教育。
论据之一:家里越穷,读书的代价越高。
2014年《经济学人》的一项报告指出:包括书本费用在内,高中三年的学费动辄数千美元——这往往超过了贫困农村家庭一年的收入。
论据之二: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2014年,瑞典隆德大学的薄家珉(Benjamin Lillebrohus)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复旦大学新招收的农村学生占比为10。36,同济大学占比18。98,天津大学28。14,吉林大学32。27,西北师范大学59。85,南昌大学43。68,喀什大学(原喀什师范学院)56。98。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难以被逆转。
论据之三:学校越差,越难找到好工作。
当社会的教育起点越来越高,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时,好工作的门槛也必然越来越高。毕业生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人才市场中所有竞争同一岗位的人,所以对于三流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已不再是笑话。另一方面,无论寒门学子为上大学背了多少债,付出了多少代价,企业顶多只会表示遗憾,仅此而已。对于底层人民而言,教育的高成本,低收益,导致了他们对教育的绝望。
这就是马太效应的另一面,弱者愈弱。
有人会说,用个例的证明来取代整体的证明是毫无意义的,妄图用单独现象来代表社会现象是错误的。诚然,确实有人通过个人努力和机遇实现了比较大跨度的阶级晋升,确实有人无法脱贫就是因为好吃懒做等恶劣品质,但是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我上面探讨的所有都是社会问题,用个体取代整体是一种逻辑谬误。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就算阶级晋升率只有万分之一,那也会有十四万个无比励志故事供人反复把玩、瞻仰。一直以来,我们的错误就在于过于关注分子而忽视了分母。再说万分之一的比率很高吗 ?因为有了那么多成功的个例就能证明阶级固化不存在吗 ?除了我们每个人心里的一杆秤,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更何况,成功也是有很多偶然性掺杂在里面的,比如基因突变,有的人就是生的特别美,有的人就是智商奇高,有的人就是运动天才,有的人就是有生意头脑,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基本上都是其他人凭借“努力”“奋斗”达不到的。
而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更关心的问题是:这个社会还有打破阶层的可能吗 ?
有,当然有!
即便是在阶层高度固化的英国社会,在纪录片《人生七年》中,依然出现了一个人,他打破了阶层的天花板成功晋升精英,他就一个农夫的儿子,他考上了牛津大学,然后成为了美国名校的教授。
十四分之一,从概率上来算,约为7。
无独有偶,全球复杂网络研究权威、美国物理学会院士巴拉巴西在《爆发》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行为的93是可以预测的,而剩下的那7无法预测的人则改变了世界。
书中没有给出7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但至少他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世界上永远存在这样一类人,他能够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缘、环境,他能够挣脱时代对他的束缚,让世界另眼相看,这一类人被称为英雄。
那么问题来了:社会即将分层,阶层正在固化,而你,能成为英雄吗 ?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