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心理危机背后的声音》创作的深远意义
  寻找教育突破口(1)
  
  
  就现阶段而言,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乃至家庭教育都处于迷茫期,我们按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出的孩子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北京某高校在对毕业生的一次调查中发现,许多班上的全五分(满分)学生,在使用人单位的工作能力竟然是最差的。而问题都不是智力因素,而是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性、敬业感等等。
  
  这就给当今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课题,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
  
  培养孩子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健全和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顽强的适应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一种在芸芸众生中不断超越他人也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的心灵看到生命的希望,看到生命的阳光,促进生命的成长。
  
  可是孩子杀死父母,学生杀死老师、同学杀死同学的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每次事件都会引发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但讨论过后,情况没有丝毫的改变。
  
  我深信,在现代社会中,大人和孩子缺乏的并不是掌握某种知识、技术的能力,而是一种创造的热忱以及怀有一颗抗拒焦虑、丰富、高贵、安详的心灵,融合了尊重、合作、体贴与关怀这些优秀的生命品质。
  
  失去了这些人性中最宝贵最美好的生命品质,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一个心灵自救的母亲,为了寻找教育的突破口,我于2002年6月2日辞掉公职,来到北京从心理咨询入手,开始了对整个社会以及家庭命运的探索,先后深入北京各类素质培训机构、医院、各类家庭、各大高等院校、监狱、法院……
  
  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个无助的家庭,一个个无辜的孩子;我所能感受到的是一颗颗脆弱的心灵……
  
  期间,我挖掘到孩子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因特网成隐、早恋、叛逆、自卑自闭、奢侈浪费、离家出走、沟通困难、情感缺失、各种暴力事件等等问题的根源几乎都和孩子的家庭有关,和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做人、价值观、人生观、心态都有关。
  
  我举一个典型案例来剖析:
  
  2000年1月17日,在浙江一个富裕的城市——金华,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惨痛事件:金华市某中学高二学生徐力,用铁榔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
  为什么一个17岁的孩子,会用这么极端的手段对待自己的母亲?
  徐力对采访记者是这样描述杀母前的情形的:“那天中午,吃过午饭,我见到母亲开着电视机在卧室里织毛衣,我想过去看几眼电视,母亲像往常一样又开始说我:‘我告诉你,考不上大学,我不会给你考第二次的机会,期末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我心里很委屈、很愤恨,我觉得我已经很用功了,她怎么还这么说我,我一声不吭拎起书包往外走,走到门口看见鞋柜上有一把铁榔头,于是我冲进卧室,就……”
  那么,徐力所生活的家庭环境是怎么样的?
  
  徐力是这样描述的:“我的父母生活得不幸福,他们整天为赚钱而奔波。他们之间沟通比较少,没有共同语言。母亲看不起父亲。我的母亲是大学生,父亲只是初中毕业生。母亲觉得父亲没有用,嫁给父亲太委屈自己了。所以母亲经常对我讲,不要像父亲那样没出息,一定要考上一流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