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从秦国历史中积累青年干部必备素养
文章目录
近日正在热播的历史剧《大秦赋》,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收官之作,详细讲述了秦国从东出到统一中国的一段历史,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作为党员干部,在当代更要学会从历史中借鉴先人的智慧与经验,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素养。秦国统一六国重要历史,值得深入学习,仔细思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秦孝公刚刚即位时的秦国,经历先祖几代乱政,国力已处末流,山东诸国卑秦,不与秦国会盟,近百年未有山东士子入秦游学,邻国魏国国力强大,多次掠夺秦国土地,秦国几近有灭国之忧。驾着如此单薄的扁舟,在动荡的战国时代飘摇,对刚刚即位的秦孝公来说,尤为困难。身处逆境,他却绝不随波逐流,而是立下高远志向,力求让秦国强大,恢复春秋时期秦穆公的霸业。他颁布《求贤令》希望求得真正大才,帮助秦国重返霸主之位,本人也励精图治,为国家呕心沥血。这就像1921年那样,面对国内动荡的时局、人民痛苦的挣扎,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即便那时还是个很小的党派,在时代的洪流中似乎掀不起任何波澜,但共产党人们却志存高远,为中华民族生民立命、为人民幸福立命,从此开启了一系列的牺牲与奋斗。于个人而言,无论逆境顺境,羸弱便要图强,志存高远、敢想敢为。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此后的历代君王无不奋发图强,始终不敢忘记孝公之愿,从恢复穆公霸业到东出与列国争雄再到统一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初心不改。六代君王为秦始皇时期的统一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如《过秦论》中描述的那样:“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新中国的成立,又何尝不是这样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扛起了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信仰与旗帜,历尽流血与牺牲而初心不改,让今天的中国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当下,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危险与考验仍然存在,青年干部们要时刻铭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为艰险挑战所惧、不为名利诱惑所动,矢志坚守先辈志向,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不日新者必日退。”秦国统一是战国末期大势所趋,秦朝二世而亡,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秦国为一国之时,秦法制度深入人心,凝聚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但当秦国统一中国的时候,一国之制撑不起其他六国的“上层建筑”,国家制度与社会生产力不相匹配,且秦法严苛令群众不适,过重的徭役极大激起民怨。此时的秦国没有分析考虑清楚国家社会内部矛盾所在,没有将秦法更新到适应大一统王朝运行的版本,加上秦二世的昏聩、奸臣的弄权,无不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中国共产党则是不断增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开拓创新。夺取全国胜利前夕,西柏坡会议留给了后人丰富的精神财富。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总是正确分析国家内部矛盾,从每一次五年规划的制定,到改革开放,再到明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及至即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在,党一直勇于自我革新,并一以贯之加强党的建设,永葆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于个人,也要秉承这种守正创新,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建设的精神。工作中积极主动学习,吸纳新的理论观点,贯彻党和国家、各级党委、政府重要指示精神,保持“本领恐慌”,不断充实自身。立足岗位,及时反思自身问题,明确改进方向,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务实创新,成长为真正能为社会、为群众做出贡献的人。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