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你要问外国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是那里,外国人最好到那里去生活的地方,那么我一定乐意告诉你,是阳朔,除了阳朔,还是阳朔。
  
  阳朔其实没什么历史,那些现在的旅游杂志,文章里吹嘘阳朔的历史悠久,文化流长,其实这说得一点都不漂亮,有点牵强附会的味道。
  
  我们中国人其实很多人不知道阳朔这个被誉为“中国旅游第一县“的地方,它的出名历史其实是一个外国人开始的,当这个外国人来到这里,领路到这里的民风纯朴、风景秀丽,以至于流连忘返,但是他毕竟还是回去了,回去的时候当然没有空手,他带着阳朔这个不出名的地方的奇山秀水回去的、带着这里的钟乳石的千姿百态回去的。一时间,在国外的网络、文化传媒等媒体形成了一个神仙住的地方,这地方就是中国的阳朔。所以严格的说阳朔的出名是在外国,后来陆陆续续来了更多外国人,构成了旖旎的阳朔风光。中国人反而是不知道的,中国的小学课本里面只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但根本没有提到阳朔二字。中国人不知道阳朔也就理所当然了。
  
  我是个中国人,当人家说阳朔这个地名的时候,都说比桂林山水更胜一筹。不信。从小教育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根本怎么轻易动摇?看其笃定神情,又一阵心慌,急忙的上网查询,当头就冒出来清代诗人刘名誉的赞美阳朔诗词:
  
  桂林山水世争夸,
  阳朔奇峰又一家;
  我坐扁舟随意看,
  果然千朵碧莲花。
  
  在这刻读此诗真不是滋味,竟然阳朔的山水有别于桂林,自成一家,并驾齐驱?这刘名誉是不是夸大其词?这位诗人一天游览阳朔,想来被突然袭击的美丽所震撼,就来一句“阳朔奇峰又一家”。这人坐着一叶扁舟,自有人为之撑槁,神情安详、平静、惊奇后来甚至目瞪口呆,江风徐来,江水碧清,扁舟不急不徐,好整以暇,渐渐的,这位诗人坐不住了,他站起来,立于扁舟头,捻须微笑,赞叹之声随之而来,他的声音无疑是赞美的,无疑是来自内心世界的,不作丝毫的假作,这笑声赞叹声一直回荡在着千朵碧莲花中了,不知他会不会陡然也升起“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感慨来?
  
  我想着,今天我来了,我知道我猜想得没有错了。我甚至比之更不文雅,我迫不及待的和阳朔的山水相亲了,我不仅立于竹筏扁舟的头看风景了,我已经跳入遇龙河,激起了朵朵浪花,和那千朵万朵的碧莲花漾成一片了,这山水、感情、唤醒,都入漓江的水一样清澈到心里去了,麻麻的,舒舒服服的。
  
  现代人对阳朔的赞美落于俗套了,说实在的总不及古代我国文人的博大精深,唐朝诗人李中在沈彬(沈彬,字子文,高安人。唐末应进士,不第。浪迹湖湘,尝与僧虚中、齐己为诗友。)考上进士后,写了一首《寄赠致仕沈彬郎中》来送他:
  
  鹤氅换朝服,逍遥云水乡。有时乘一叶,载酒入三湘。
  尘梦年来息,诗魔老亦狂。莼羹与鲈脍,秋兴最宜长。
  
  李中没有来过阳朔,他不知道阳朔的山清水秀,碧莲朵朵。但是他侧面说沈进士在云水乡里逍遥,乘一叶,莼羹与鲈脍,那更是无与伦比了。李中想象着沈进士一叶扁舟,顺水滑行,看薄雾拖着淡淡的白纱在群山间穿梭,听云雀在同样碧蓝的森林里低唱。江边伸手可及的是青草,绿水。舟尾是鲜活的鲈脍,没有这比这个更恬静娴雅了。在这之余,当然没有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角名利,更不见在仕途上阿谀奉承势利之徒。李中的这种潇洒不羁的行为、热爱平静之乡的情思理想,只有靠沈进士来实现了。
  
  沈进士没有让李中失望,更准确的说,阳朔没有让任何人失望。沈彬来到阳朔之后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证明了这一点:
  
  陶潜彭泽五株柳,
  潘岳河阳一县花。
  两处怎如阳朔好,
  碧莲峰里住人家。
  
  田园派代表人物陶渊明坐的庐山脚下的避暑山庄,河阳县城的处处桃花,繁花似锦、美丽异常的景色竟然都比能和一个小小的阳朔婫美,此何等口气?华夏河山,不再是晚唐腐败的载体,它也可以是与世隔绝的乐土;不再是封建制度的温床,它也可以是诗人纵情驰骋的音符。美丽、朴实、恬静、幽雅的阳朔,一幅美丽得令人惊叹的天然画卷。只是这画卷能承载了几个诗人的真实感官?
  
  阳朔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不语,正如李商隐说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可惜,他除了会念几句书外,也只是一事无成,所以只好寄希望于下一代了,这样的,一代又一代的寄望;这样的,一代又一代的沉默。
  
  幸好,现在的阳朔已经被人记忆,不管是因为外国人,还是因为中国人。幸亏网络上还留存了如此美丽的诗词,让我想起,有那么一天,刘名誉和沈彬都乘一叶扁舟,顺江而下,和那一山一水,构成了一首诗一幅画。
  
  又幸好那时候不是盛唐,他们不是李白,杜甫。沈彬、李中他们没有理由给人们记得,他们只带着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写出了少数不多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心满意足了。
  
  他们没有更多的激情了,有了一首二首,对得起阳朔山山水水了。他们不想把城市的浮尘与喧嚣带到阳朔,因为这里的山林一点都不荒凉和孤寂;他们不想破坏这里烟雨朦胧的空灵,他们要为后人留一段着田园山乡的事实;以后的诗人不要写诗词赞美阳朔了,直接看看,抱在怀里,感受一下就得了。
  
  我写阳朔,其实已经找不到词汇了,也因为再怎么冗长的文章,都表达不出来这里所汇聚的美色,辛亏我老老实实的来了,让这里的风光沐浴我,让这里的景色陶冶我,让我的生命有了一次沉重的闪现,以后我再也碰不到了,即使再碰到,也可能没这么亮了。
  
  阳朔,就这么注定在动静之间,相互碰撞又相得益彰,谁又知道再过一千年,它又是什么模样?我好想陶渊明来看看阳朔,倘若他知道人间还有如此地界,不知他的《桃花源记》还会不会写得更真实一些?
  
   2003。7。20。凌晨于阳朔红豆酒吧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