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武:农耕与游牧世界之五
文章目录
15、16世纪可以看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条分界线,在这个时期,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最后一次冲击和大融合过程告以结束。自此以后,零星分散的游牧民族再也不能对实力雄厚的农耕世界构成威胁,它已经不再能够作为一个世界存在了。于是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矛盾就开始让位于农耕世界与它自身中的所孕育的工业世界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世界范围内典型地近代西方新兴的工业世界与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自然经济中的农耕世界的矛盾,具体地说,就是西方工业世界对非西方农耕世界的征服和影响。只是从这里起,世界上的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才真正地被联系在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之中,世界历史才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存在(人类文明的意义有很多的标准,就是由猿到人直立开始之后的所有重大的事件:火的使用、石、木竹材料工具的制作、冶炼、文字等。现在再这么晚,才说人类真正的历史开始,可能是从欧洲的工业革命的标准、意义等出发才这么说的,不过这种说法的力量不足。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因为这种观点的目的性不好,就是唯结果论,就是我们一般人才有的不知过程,光听结果的功利者。这可是在历史研究中是犯大忌的。类似生活中十个饼,很后悔,没有开始第一口吃这个饼)。因此,从这种发展的世界史观上来看,3000年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只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冗长的序幕,15、16世纪以后开始的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征服才是世界历史的真正内容。有人说我们可能是一个往后看的行为或者思维的民族,向往一词,本身的意义是方向朝来往的往上面,我们一般有今不如昔之说、孔子有克己复礼之说、我们一般言历史往往也是古希腊怎么说,某个过去的名人怎么言等,说明与西方相比,似乎我们为了更加地稳固、前进更着力,做有准备之工作,往往我们可能一步三回看,东张西望之后,再决定我们一一步的动作。因为可能与农耕生产是以往经验取得成就的有关而西方的航海、物物交换、游牧迁徙等,永远没有与去年的可比性,所以他们思维是朝前看,永远感觉新的地方有希望,有利润能生活,所以他们的时间变化性大、空间转换也频繁,这样就能理解,他们是需要开创性思维、不能固步自封、不能闭门造车,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永远朝外,不是走在向外探索的路上,就是在做准备探索的路上的工作。所以频繁地流动,他们对于时间的把握、对于空间变化的意义较我们深刻。所以他们才有可能言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效率,把希望永远放在明天。你想农耕地区,气候比较常态稳定,地势地理等也较固定。今年种青菜、明年轮作白菜,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没有西方人土地只是一种提供人活动、休息、物物交换的市场,而我们则是对于土地,就是大地的母亲意义,能够生养生息,对于土地的感情文化意义完全不同于西方,是因为双方对于土地所提供给人作用不同所引发的文化符号的差异。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