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辽宁“瞒”不宁:经济断崖 瞒报成风?
文章目录
2016年12月,辽宁鞍山岫岩县2012年“8·4”洪灾瞒报事件,曾引起舆论哗然。
2012年8月5日开始,微博社区相继出现多个自称岫岩人的网友发帖,称辽宁鞍山市岫岩县发生洪水,当地断水断电断网,与外界失去联系,洪水“比82年的大”,“死亡人数很多”。并指当地在洪灾前缺乏预警,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随后,关于岫岩瞒报的贴文相继出现。4年后,随着舆论环境的变化,岫岩瞒报事件再次引起舆论关注。
2016年,对于辽宁来说并不宁。年中,经济数据造假公开,致使辽宁GDP断崖式下跌。年底,2012年岫岩“8·4”洪灾瞒报事件被曝出。进入2017年,瞒报事件再曝出,而且是同一场洪灾。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与岫岩一山之隔的辽阳县,在那次洪灾中“也有至少7人命丧”,而当地政府在灾后的统计结果却是“无伤亡、无失踪,准备充分的辽阳县人创造了奇迹”。辽阳市则将其作为功绩,写入2013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确保了无一人因灾死亡,夺取了抗洪抢险的重大胜利”。
辽阳“瞒报”事件,同样不能摆脱为政绩隐瞒死亡人数、贪污腐败等的质疑。同时,多指责官方预警不力,是造成伤亡多人的直接原因,“之前没有任何警示”。而透过辽阳市官网来看,2012年8月4日没有任何信息,相关防汛内容在8月5日出现。
对于瞒报质疑,3月28日,辽阳市在其官网回应表示,予以高度重视,决定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查明有关情况,并依纪予以严肃处理。
据微博舆情中心监测,3月28日10 :00分左右,事件达到目前最高峰值,随后在当日15 :00分和17 :00分出现双峰值,关注度缓慢下降。29日,关注度呈现小幅攀升,但整体关注度并不高。同时,网站对事件传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中百度贴吧、微信的作用明显,占比分别为28。22%、26。21%。
来源类型统计分析,微博占比43。32%,传播和评议并未与网站、新闻平台拉开较大距离,其分别占比为25。42%、12。85%。说明事件出现多个主要舆论场,而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网站、新闻等平台会否“反哺”,促使舆论全网聚焦,仍值得关注。
目前,舆论负面认知较高。从情感分布图来看,敏感占比为69。57%。
舆论要求追责的呼声很高。at 新华网 刊文表示靠瞒报制造“救灾奇迹”应严肃追责,指出瞒报风气如果不能得到遏制,其破坏力也不会仅仅止于某个单独的领域。因而,有必要像直面经济数据造假那样拿出魄力,严肃追责,并以有效的制度保障,彻底遏制靠瞒报来制造“救灾奇迹”的恶劣作风。
at 新京报 评论认为瞒报死亡人数是一种“传染病”,而要想治理瞒报死亡人数这种“传染病”,首先是深入调查还原真相;其次是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其三,建立长效机制预防瞒报现象重演。就追责而言,除了要追究瞒报责任人的责任,也要追究预警缺失责任人的责任。
at 中国青年报 评瞒报,指出新媒体时代任何瞒报都是愚蠢的。不仅“瞒报成本也越来越高”,网民更会“习惯性表达出来”。认为要遏制瞒报,就应该提高瞒报者的违规乃至违法成本,让他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at 澎湃社论 认为在更大范围内展开“举一反三”式的调查势在必行。其指出瞒报往往与冒功成对出现,利用灾害“机遇”为自己打造政绩。因而其认为要杜绝瞒报再发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打破预期:一、拓宽灾情信息上达的渠道,让谁没有垄断信息的自信;二、加强对瞒报的惩治力度,让瞒报不再“低风险高收益”。
可以说“今时不同往日”。新媒体时代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舆论生态,公众表达诉求的渠道和习惯已被改变,更催生出一个崭新的官民关系,鞭挞着政府改进执政思维。如果辽宁还是那个辽宁,那么GDP造假和瞒报事件,或许并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广泛讨论,也需还会被“压”下去。
而辽宁层出不穷的问题,恰恰说明辽宁有了转变。但这种转变似乎比舆论期待的要慢。如岫岩县瞒报事件,至今已三个多月过去,鞍山市尚未通报调查进展,因而被质疑“嘴上功夫”。似乎岫岩瞒报事件有烂尾的趋势。
但广东托养中心49天死20人事件,在舆论监督下得以彻查追责,却是个很好的舆情处理范例。似乎也印证了业内人士的分析,“舆情烂尾时代已经结束”。那么辽宁是否能跟上舆论生态变化,终结舆情烂尾的可能,说到做到,积极“举一反三”呢?舆论在拭目以待。
微博贴文链接:岫岩水灾
微博贴文链接:亲历岫岩乡镇水灾,求关注!
微博贴文链接:暴雨的拷问!——岫岩抗洪救灾良心行动。(转载)
微博贴文链接:当遮羞打着维稳的旗号,还有什么公信力可言。
微博贴文链接:岫岩瞒报洪灾死亡人数,克扣救灾物资要追责!
微博贴文链接:官方确认岫岩洪灾瞒报死亡人数 该如何追责?(转载)
栏目策划:微博舆情中心 本期责编:辛露 微信公众号:tyyq2012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