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班,是这届年轻人的共同梦想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啼笑皆非的新闻:
  杭州一女子去上班,半途折回家中发现家中门被反锁,怀疑进了贼。报警后,民警从衣柜拽出一个男人,这人竟然是该女子的老公。

  原来,那天本该去上班的老公,嫌天热不想上班就想在家里玩手机吹空调,又怕老婆批评,就撒谎说自己去上班了。
  他待在家里玩手机,正玩得不亦乐乎,谁料老婆突然返回,情急之下害怕之中就躲进了衣柜里。
  这条新闻底下的评论区,都是这样的画风:
  “太理解了,我也不想上班”
  “这男人的梦想就是人之常情,我不想上班,就想在家玩手机”
  持续性不想上班,似乎是这届年轻人的常态。
  每个上班的清晨,闹钟如期呼唤你起床,这时的你在心里第一万次呐喊:我不想上班!
  可是,一想到不上班就没有收入,下个月的房租还没有着落,就只好默默收拾妥当,挤上早高峰的地铁去「搬砖」。
  这届的年轻人座右铭就是:我上班就是为了钱,不要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是不上班。

  不上班≠不工作
  在谈话节目《圆桌派》中有一期叫:呆着,不想工作怎么破?里面讲到: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想工作,是不想上班。

  这也是当下很多上班族的想法:上班也没那么累,但我就是不想上班。
  因为,“上班”和“工作”完全是两回事,
  “上班”是一种个人与公司之间的“商业交易行为”,公司花钱了,你就必须坐在工位上,去做规定好的事情。
  而“工作”则是成就自我,通过创造、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
  简而言之:上班是为别人做事,而工作是为自己。
  大部分人说自己“不想上班”,其实并非“不想工作”。
  事实上,不上班不等于没收入,还有一部分人,他们不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是选择了更加灵活的自由职业。

  G 外包写手
  G毕业后的每一份新工作,都干不到半年,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不适合需要与人沟通协作的工作。”
  于是,他离职了。
  因为从小热爱写作,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工作计划”:写外包稿件,维持生计。
  他先是加了各种写作群,并留心一些写手招聘广告。
  某天,他看见一个群在招外包写手,五六千字的稿子,稿费一千,这是一笔还不错的酬劳,G很快就加了对方。
  进群后,他发现一共有20多人报名,“甲方”非常严格,一篇稿子反复修改,有时候甚至需要全盘否定重写。
  “我因为内心焦虑,又不想前面的付出白费,所以一直硬着头皮修改一遍、两遍、三遍……”
  不断有人退出,但G咬牙坚持了下来,他得到的修改意见从“从头改到尾”变成了“局部措辞和逻辑问题”。
  稿子耗了一个多月后,最后终于通过了。“那一刻整个人都轻松了。”
  一篇稿子完工,第二篇又来了,甲方依然严格。最后中间人顶不住了,干脆让G直接跟“甲方”对接。
  他才发现,一篇稿子的稿费原来是3000元。
  再后来,葛亚坤在一个知识付费APP上看到了自己的文章,署名是所谓的“甲方”。他才明白,不过又是一个中间商赚差价而已。
  这一次,G直接给APP的负责人发了邮件,很快收到了回信。沟通好前因后果后,对方同意按照一个字一元钱的价格与他合作。
  从离职到现在,G多了一份长期、稳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