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村教育的“根”,护佑祖国未来的“花朵”
文章目录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时至今日,中国农村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农村师资队伍不稳定性,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基础教育的脊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对于贫困的农村山区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师资队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的严重不均衡。一是乡村学校一直扮演培养新聘教师和输送优秀教师的角色,优秀教师引不来,骨干教师留不住。乡村教师任务重,待遇低。比如说有的教学点需要全科教师,语数外音体美都要教,一天的课程排的满满当当。教师很多时候一天都待在教室里,任务和压力都很重,但待遇远不足弥补他们付出的辛苦,加之离家远,缺乏家庭支持,这间接加速了优秀师资队伍的流失,很多招考教师合同年限满后,教育水平取得了提高,可同样面临着流失的风险,面对任务重,待遇低、离家远的现状,很多教师想方设法选择离开,形成了优秀教师队伍外流的“恶性循环”。二是乡村教师进门门槛低。很多时候只要有“教师资格证”,仅凭“一张试卷”选教师,且相当一部分人员毕业于非教育专业学校,从专业素养讲,教非所学,很难适应素质教育。
如何为乡村教育留足种子?一是要改善乡村教师的薪酬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只有关心理解支持他们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障他们稳定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乡村教师队伍促进乡村教育的快速发展,否则孩子享受公平教育就是纸上谈兵,可以加大交通补贴、生活补贴、职称认定、表彰荣誉等方面的力度;要倾斜职称晋级制度,引导师资流向农村。乡村教师的职称结构失衡,具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偏低,而初级职称的教师占绝大多数,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为评职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乡村学校教师的年龄、学历、专业等诸多因素,加大对中高级职称的分配额度,并向乡村学校的教师倾斜,以调动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师资力量来保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要做好宏观调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统一调控每年招考人员工作地点,综合考虑“分数、专业、性别、家庭所在地”等因素,尽量让考生回到自己家庭所在地工作,保持师资队伍稳定性。二是要严格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公开面向全社会进行教师资格考试,严把教师入口关和质量关。在录用新教师时,必须把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作为选聘教师的先决条件,并对应聘者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考核。还要加强新教师入职培训,熟悉业务能力。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既是教育工作是严格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公开面向全社会进行教师资格考试,严把教师入口关和质量关。在录用新教师时,必须把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作为选聘教师的先决条件,并对应聘者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考核。还必须相信学校,给学校择优录用权,以确保较高素质和能力的人能进入教师队伍;还要加强新教师入职培训,熟悉业务能力,鉴定理想信念。通过入职培训,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教学行为,提高其工作的有效性,减少挫折感,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职业,并为以后进一步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更要坚定他们扎根基层的信念教育。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知识传播者,是乡村学子接受学习追逐梦想的领路人,更是提高乡村整体文化素养,改善乡村生活质量,拉近城乡差距,避免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牵引者,可以说乡村教师在发展乡村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国家、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充分发挥各级力量关注乡村教育,关注乡村教师,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整体教育发展水平。
作者:吉定进,旬阳县中医院驻铜钱关镇水磨村第一书记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