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乱世中的逍遥自得之乐
文章目录
【东音社按】本文选自《逍遥之乐 :傅佩荣谈庄子》经东方出版社授权发布。
提到庄子,我首先想到的是印度人讲过一句话,他们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叫做泰戈尔,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多印度人喜欢念他的诗,有这样一句话:“每天早上起来念一行泰戈尔的诗,就觉得人生充满希望。”那么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不一定是早上还是晚上,任何一个时候只要念庄子的话,就会觉得人生充满趣味。
人活着要有希望,印度人永远抱着希望,因为宗教的原因而一直很落后,很难改善。而我们有高潮有低潮,在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你不能选择时代,不能选择社会,但是你可以选择你的人生态度。所以我念庄子任何一段都觉得人生很有趣味。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美国有一位作家,叫做梭罗,他写的《瓦尔登湖》里面不知道多少次提到庄子。外国人也懂庄子,不过是通过翻译,翻译自然不一定准确,但是大致上很多地方还是可以看得懂的。梭罗很喜欢描写,说我们在世界上何必争权夺利呢?从庄子看来,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只是仓库里面一粒米而已。中国这么大,他称为一粒米,代表地球像一个乒乓球一样,你从那里可以看到从外太空看到地球像乒乓球一样,所以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说庄子是太空人。
庄子的思想一开始“逍遥游”,就描写一条很大的鱼变成鸟,鸟一飞九万里。我从台北到这里,要坐国际航线,最高也不过是三万多尺,庄子的九万里到外太空去了。那个时代他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反复三次提到鱼变成鸟,鸟往上飞。就好像鸟有自己的生命,在小时候限制在水里面,但是不要忘记,人本来跟天地一样的伟大,因为他的生命有无限的潜能可以开展,所以鱼变成鸟代表我的生命往上提升,所以限制我的条件越来越少,我就越自由逍遥,只有我飞得高才能凭借风力自由翱翔。
我在台大教书快30年了,开始上课提到庄子,第二学期就有学生把《庄子》带来了,原文的,一样的郭庆藩的版本,提醒老师不能乱讲话,学生也很用功的。这个时候隔了十年上课讲庄子,学生第二星期带来的书变成《白话庄子》,学生喜欢看白话。再隔十年上课再提到庄子,学生带来《漫画庄子》。这叫做每下愈况,“每下愈况”四个字也是出于庄子,只是一般人不了解。
我们看到很多电视节目,我们说“朝三暮四”是谁说的故事?也是庄子的故事,有一个人养猴子,早上给三升米,晚上给四升米,每一次猴子吃着都很生气,这个养猴子的人灵机一动,倒过来早上吃四升米,晚上吃三升米,猴子很高兴。这代表什么?猴子实在是很笨呢,三加四等于七,四加三也等于七。猴子怎么会喜怒让别人操纵呢?庄子说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人生的得失是一样的,所以得意的时候不要高兴,失意不必难过,最后会发现原来是一样的,但是谁最早发现,谁就能越早摆脱情绪的纠缠。
每下愈况呢?有一个人到菜市场想买猪,就问说哪一头猪最肥,卖猪人就说“每下愈况”,意思是说脚往下踩,越往下踩,有肉可以让我踩到的猪就越肥,我们看到猪跟小猫小狗不一样,他用脚踩,踩猪的大腿没用,但是如果小腿也有肉,猪蹄旁边也有肉,那才真的是肥的猪。但是我们要问,庄子好好的为什么要讲市场卖猪肉呢?庄子显然不是卖猪肉的,但他是编草鞋的。庄子要讲是道无所不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道的表现,所以道无所不在。我为什么讲这一段呢?天地那么大何必执著于某些地方呢?
人活在世界上,在时间的里面本来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那一刹本身就是一切,看你能不能看得透彻。道家思想适合三类人,第一类是年龄很大很大的人,因为很老的时候很多事情看透了。第二类是很失意、很倒霉的人,但是不要忘记失意是有条件的,你没有任何才华,你就不会有失意的问题。失意的人一定是很有本事,像庄子。庄子很有学问,一般人提到庄子以为他是说笑话,对人生冷嘲热讽,讲了一些消极无为、好像是愤世嫉俗的样子,错了,在司马迁笔下庄子是最有学问的人。
司马迁写庄子的时候用一百多字,但是里边有一句话透露了司马迁对庄子的了解,叫做“其学无所不窥”。任何一种学问,任何一本书,庄子没有不看的,如果你把庄子几万字读完之后,先秦到现在,从西方到中国,任何最高深的学问,庄子里面都有提到。就像西方人称赞柏拉图一样,像英国哲学家说:“二千年西方哲学,只是柏拉图思想的注解而已。”因为柏拉图对话录里面东西太多了,但是东西很多都不明确,所以你发挥的空间很大。庄子也一样,大家念庄子的时候,会觉得使用语言、寓言的这种高超神妙的技术,发挥空间很大。
有人提到说庄子这种思想不好,他是植物人主义,说你最好像植物一样,做人很辛苦有情绪的干扰,像植物就不会有烦恼,就不会有干扰。庄子怎么可能教你像植物人一样呢?植物人是很不好的名词。
所以我们在学习庄子的时候,首先要问今天为什么要念庄子。答案很简单,就是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为什么要念庄子?我们先讲讲什么是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用一句话讲是所有曾经接受的价值都要重新去质疑。昨天接受的,今天就要质疑。今天各位听我讲,讲完后晚上睡觉就要想,就要质疑:讲的对不对呢?后现代主义基本是把所有限制都化为中立,化为虚无,叫做价值归零。价值归零就是小时候父母教的、老师教的都不算,我自己看到的才相信,才能够算。这个后现代主义很可怕了,你今天这样想,明天多知道一些讯息,多看到一些画面,多念一本书,都有一个观念就不一样了,所以后现代社会是一个解放、解脱的时代,给人类带来精神上无比的自由,但是威胁也很可怕,全世界没有例外的。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公开警告人类,二十一世纪自杀将成为第三大死因,而自杀的原因是忧郁症。什么是忧郁症呢?忧郁症就是怎么活没有什么差别,活不活也没有什么差别,反正活着没有什么意思。现在人在年轻时候开始注意到、体验到中年的问题了,我自己是中年人,中年人有很多问题,他有时候会说觉得人生就是五个字,重复而乏味,什么事情都差不多,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将来的结局,那我为什么还要活下去呢?你看到其实每天都不一样才要活,明天比昨天好,每天有新的可能、新的希望,但是新的可能由外而来,这个不太可能一直存在,由内而发才有可能。
我从台湾来,讲一个台湾的笑话,有一个美国记者到台湾访问,访问之后回美国写台湾,当然有很多有趣的事,结束的时候描写台湾,像我们写对联一样,上联是讲台湾老百姓很奇怪,美国人教小朋友每天吃一个苹果身体健康不用看医生。这个英文大家都念过。下联就是批评台湾老百姓了,台湾老百姓他们是每天发生一个丑闻八卦就不会患忧郁症了。我来的这段时间,台北还有30万人在街头抗议,各位会觉得台湾很乱吗?30万人在街头也是一种健身的方法。但是外国人认为你们台湾为什么要每天看到八卦丑闻才觉得开心呢?所以我们要了解人性有弱点,人活在世界上不念庄子、不念儒家照样也可以过日子,也可以活,但是把自己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上面。我有一个朋友好多年喜欢上会,大家一起出钱,利息高一点,上会被骗一百万,天天抱怨。突然有一天不抱怨了,我说为什么今天不抱怨呢?他说:“因为原来发现有一个人昨天被骗了两百万。”
我今天要谈有关庄子的思想,我们谈庄子的思想在所谓的后现代社会有什么用呢?答案就是四个字,要小心“虚无主义”的威胁。四个字叫“虚无主义”,千万不要以为“虚无主义”是从英文翻译成中文,虚无主义在任何时代都有,只是面貌不一样,程度不一样而已。庄子跟孟子的时代一样,道家出现庄子,儒家出现孟子。他们两个人都跟梁惠王、齐宣王有点来往,但是两个人不认识,因为孟子是学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庄子学老子,根本就不印名片,见面也不理你,所以儒家和道家没有机会沟通,但是那个时代是一个危机时代,什么是虚无主义呢?
传统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各种价值纷纷瓦解,人活在世界上在前后几百年里面,常常会觉得做好人有什么用,善没有善报,恶没有恶报。人活在世界上有两个字叫做“命运”,一切都是盲目的命运,我命好你要怎么办?你无可奈何,你命不好怪谁呢?呼天天不应,这时候叫做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做好人没用,并且好坏是谁定的?
庄子多聪明,他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句话千古下来很有震撼力的,偷带钩的就杀,我以前念大学开始的时候第一次听到庄子的课,听到说“窃钩者诛”,有这么严重吗?偷一个鱼钩也要杀啊?那个钩不是鱼钩,是带钩,不是跟父母的代沟。带钩是男生身上像皮带的铜环一样的,古时候很漂亮,你到故宫去看看带钩,那个很贵重。你偷这样的带钩就要杀,但是你偷整个国家,你就是诸侯。只要你是诸侯你门下就有歌功颂德说你是有仁义的。庄子这个话听起来也是很惨的,这样的乱世里面许多人认为活着跟死了没有差别,这些国家动不动就死几万人、几十万人,所以人活在世界就变成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有什么特色,反正最后都死了,没有什么计较,庄子跟老子一样,这是属于道家。道家在这方面表现的关怀比儒家更深刻。
简单说一下术语,儒家所要面对的是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说你还是要有仁义,但是你要记得从内而发。过去仁义透过礼乐来维持,仁义已经瓦解了,社会规范不算了,所以儒家说不行不行,我们需要仁义,从真诚、从内心产生力量。道家说你那个没用,你那个教育教了半天还是很多人不真诚,真诚的人反而压力很大。我在台北上课,有的学生跟我抱怨,说老师早知道不要听你讲儒家,听你讲孝顺就要孝顺,不听就可以不孝顺。这个时候我要对学生说:“孝顺的时候感觉到内心的快乐吗?”学生很难回答,说孝顺会快乐吗?我说你孝顺的时候,至少父母亲给零用钱爽快一点。他说:“这倒是。”我一个朋友他儿子念大学了,他儿子平常和爸爸没有什么话说,儿子只要一开口说:“老爸最近好吗?”爸爸就说:“你要多少钱?”
所以儒家在这一方面有希望重新建立一种价值观,从真诚出发。道家比他更深刻了,道家老庄为什么提“道”呢?活在世界上,人间事不可靠,人有生老病死,自然界不可靠,春夏秋冬这个自然界的变化最后可能也会消失,凡是变化者皆缺乏稳定的基础,只要有开始就有结束,道家认为我们人活在世界上虽然只有短暂的生命,但是你掌握到“道”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就在这里,什么是“道”呢?谁告诉我们什么是“道”,你一告诉我,老子马上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那怎么办呢?上道家的课最容易,上台之后“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下课。
庄子的思想没有别的,就是特别深刻,可以看的很透彻,这是道家的本色。用智慧掌握一切,道就是一个整体,你能了解道家,就是要知道“道”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无所不包,至大无外。从整体来看万物的话,万物没有得失成败的问题。那么接着我们就要问,今天如果谈到欣羡庄子,有什么理由?
因为庄子的思想跟儒家不一样,你一讲儒家,首先就要界定人性是向善还是本善,你对“善”要规定,而儒家这个善绝对不能离开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模式来思考,你讲道家就不一样了。我们常常讲三个字“真、善、美”,善被儒家讲完了,你要用一辈子做,讲善有压力,行善不容易。小时候老师常常讲日行一善,到学校老师问学生今天有没有行善呢?学生说:“有,有四个人找不到机会,就帮一个老太太抬过街。”行善需要别人有痛苦你才有机会行善,我走在街上面没有机会行善,怎么不发生车祸呢?让我行善一下,所以行善是有条件的,必须别人倒霉你才能行善。老子说得很清楚,国家混乱有忠臣,六亲不合有孝慈。我宁可不忠不孝也不要国家混乱、六亲不合。这是很大的悲怨,但是人间有可能这样子吗?也不太可能。
所以老庄的思想很透彻,从真实到美感,真善美三个字,儒家只有“善”,道家有“真”跟“美”。我这样讲很多人有意见,因为孔子也强调人文之美、礼乐造化之美。孟子更强调“人格之法”,叫做“充实之谓美”,这是孟子的思想。但是道家的想法不一样,如果你接受宇宙万物两个字,叫做“真实”,真实就是存在就是真实的。即使前面这个花是塑胶花,它也是真实的塑胶花,你不要说它是假花,你一说它是假花,请问它为什么那么像花呢?花非花,雾非雾,它也是一个真实的塑胶花。你说它是塑胶花,它说我也不愿意做塑胶花,那不是我选择的,天下万物哪里有选择的机会,每一样东西都是道的安排,说难听叫命运,说难听给你机会就不错了。所以许多事情的发生没有什么理由,不知其所以然就出现了,这叫做真实。凡真实者皆值得欣赏,叫做从真实到美感。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