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游哥lt ;brgt ;lt ;brgt ;lt ;brgt ;lt ;brgt ;  去年12月16日,木木兄告别工作了16年的香港,奉调回京。他不从香港直飞,而是跨过罗湖桥到了深圳。当天中午就来电话,说要在这里“隔离”一些日子之后,想约几个“最想见的人”一聚。lt ;brgt ;  到了我们见面那晚,他送了一套从香港带回的新书给我:《缘于行走 诗语背后的故事》(上、下册),是他以笔名“木木”,由中华书局刚出版的。lt ;brgt ;  像是心有灵犀,那晚我也带了一本自己在《南方周末》工作期间的回忆录《在这里读懂中国》回赠给他。lt ;brgt ;  几天后,他发来微信说,“读完游兄大作,感慨良多。你总结(自己)的三大缺点,逞强好胜,自制力差,不会装糊涂,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不只是在这里读懂中国,也是在这里读懂一个读书人。而你的附记,全是几篇悼文,更是意味深长……”我40多万字的拙作,木兄说,他是连看了几天刚看完。lt ;brgt ;  这让我有点意外,也感动。社会世象的不断裂变令人炫目,红尘望尽,举世浮躁,能静下心来读一部几十万字,实属殊见了。 lt ;brgt ;  就像懒慵如我,身虽闲,心未净。好在“五一”这周,不愿舟车劳顿,挤爆酒肆,得以在家静读木兄大作全卷。读着,慢慢就有了一种如饮香茗,如品清酒,沁心入脾的感觉。lt ;brgt ;  这套书,是木兄诗与文的结集。他把近10年来所写的100多首古体诗词,精选了100首,并把每首诗词写作中引发的思考和感想写成随笔,诗与文,一并发表;曾在香港某报上,开了专栏,每周一篇,连刊两年。在将要离港之前,结集出版,也算是对自己人生行走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交代,也给自己竭力躬耕过的这片热土和港湾,留下一份念想吧。lt ;brgt ;  全书共分三辑。上辑“诗心禅眼看香江”,写香江的风物世态。中辑是“墨香不忍江湖远”,写诗人行走半生的部分足迹。下辑“明月半轮正好秋”,则是迈过天命走向花甲的一些人生感悟。lt ;brgt ;lt ;brgt ;  lt ;img original等于!http :img3。laibafile。cnpm321454583。jpg! gt ;lt ;brgt ;  (木木兄新著:《缘于行走 诗语背后的故事》)lt ;brgt ;lt ;brgt ;  现代人对古体诗词,识者寥寥。这种“亦诗亦文”的形式,以诗生文,以文释诗。无疑是诗人对己作的权威释注。徜徉其间,时而让你读了文,忘了诗;时而又读了诗,忘了文,总像一杯香茗,让你忘于释手。lt ;brgt ;  拜读全书之后,第一个感觉,是木兄的勤奋与自勉。lt ;brgt ;  16年前,木兄从中央某重要部门调职香港某中枢工作。他在书中说,旅港16年,经历“三个部门”、“四任特首”、“五位中联办主任”,可想公务何等繁忙。但他长期坚持“笔耕”不辍。他说,这20多万字的诗与文,都是平时用大姆指在手机屏幕上一个个划拉出来的。或在睱余时,或临睡前,或旅途中,或其他活动间歇,见缝插针,把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零星想法,一个闪念,一句话,一个词的积累而成。lt ;brgt ;  这种执着、坚韧与勤勉,非一般官场公人所能有;诗人除了直抒胸臆,大约也是想记录下“以禅眼观物,以诗心生活”的某些观世认知吧。lt ;brgt ;  第二个印象,木兄诗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猎涉较广。lt ;brgt ;  全书中,写香港的内容就过半。木兄40岁来港工作,位居中枢,正值“春风得意马蹄疾”之龄,想必踌躇满志。挥手间,16年煙尘过去。他把一生最好的年华,连同家国天下的满腔激情,都留在这里。所以他对香港的热爱与惋惜,遗憾与困惑,祈祷与祝福,都发自肺腑。lt ;brgt ;  他曾为“东方之珠”由衷的高兴,就以《七律•维港晨曦》为全书开篇:lt ;brgt ;  “潮平浪静江天阔,潋滟波光雾半开。赤日多情妆野鹭,清风随意上楼台。远山万绿如新洗,近水千姿胜旧裁。一练如飞穿碧过,方知快艇澳门来。”lt ;brgt ;  他也期待维港总是风和日丽,祥和繁华,就以一盆景为材而写成《七律•港岛印象》:lt ;brgt ;  “春日斜阳照路台,清风无语影徘徊。虬枝吐蕊迎新意,淫雨放晴洗旧霾。八百华楼堆画去,三千秀色入盆来。谁人能解沧桑事,一片江山任尔裁。”lt ;brgt ;  所以诗人在闲暇时,也常与港人菁英们结伴郊游,踏青,垂钓,努力融入本土社会,故也有过轻松愉悦的咏节之吟《七绝•冬至》:lt ;brgt ;  “冬至原来是送冬,临轩数九意从容。春花秋月千般好,却逊寒梅一抹红。” lt ;brgt ;  但这片土地毕竟太特殊了。首任中联办主任姜恩柱先生曾说:“香港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在木兄旅港的后6年,风云突变,内乱外衅,某些魑魅魍魉,粉墨登场。最终一部《国安法》犹如一座镇妖塔,乱象除,而治曦现。木兄又写下《七绝•台风》:lt ;brgt ;  “风卷黑云雨打楼,满城喧闹骤然收。日来多少惊天事,不敌一枚八号球。”lt ;brgt ;  诗人以香港台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天文台改挂3号以下风球,大街小巷就重新热闹起来为喻,鄙夷香港曾经的“街头暴乱”,并幽之一默:“寂静与暴发,都归于一笑。再猛烈的风雨,终将消失于平静。”lt ;brgt ;  除了所写香港之外,诗人半生足迹所及,也极大地丰富了诗词的选材。譬如,青藏高原,千里戈壁,塞外草原,茫茫大漠,宝岛台湾,还有黄河壶口瀑布,到故乡曾经的巴山蜀水与古镇;及至圣彼得堡之夏,多瑙河之波,莱茵河的静流,巴黎的圣母院,苏格兰的风情,爱丁堡的城堡……无不一一展现在木兄笔下。诗人带我们走进太多的旖旎风光,走进市井的氤氲气息,也走进历史隧道的深邃源头。lt ;brgt ;  这,既得益于他“少年长江,青年黄河,壮年珠江”的人生“行走”经历,得益于居于庙堂职业履历的便利,更得益他自身的勤勉和敏锐视角。因为茫茫人世,有太多的人与事,情与景,恰如“行走”中的一条河,别人趟过了就趟过了;他却善于剔除流水中的落叶、沉渣和泡沫,只把诗与风景留下,这才有了香江书架上的《缘于行走》。lt ;brgt ;  第三个感觉,读木木诗文,足可窥见其文学、哲思,以及古体诗词的功底之厚。他的诗词很少用典,但构思奇妙,意境清新,脱俗离浊,佳句连连,文字隽永,而雅致。例如,我就挺喜欢轻松的《七律•游园杂思》:lt ;brgt ;  “十里回廊十里堤,清风许许柳依依。碧波万倾长桥锁,老树千年幼鸟啼。落日应怜新菊冷,轻舟好趁晚荷稀。满园秋色留连处,一抹斜阳读古诗。”lt ;brgt ;  诗人描绘出一幅醉人的画面:湖边古树,虬枝苍叶,一派见惯风云的大气魄,任由小鸟在枝叶间穿棱往来,或啄食,或鸣唱。长桥边,赏荷的轻舟在湖面荡漾。斜阳将要西去,换来晚霞一片。而“我”,在斜阳下仍沉醉于诗书。lt ;brgt ;  诗人拜谒成吉思汁陵的《七律•成陵寒秋》,又写得豪气干云:lt ;brgt ;  “秋风瑟瑟祭成陵,隐隐金戈铁马声。大漠狼烟腾霸气,长空冷雨铸雄魂。三千广域骄今古,百部归宗泣鬼神。过隙白驹何所以,扬鞕一啸到天庭。”lt ;brgt ;  写《七律•圣彼得堡之夏》,又为沙俄帝国的曾经不可一世和如今的衰落而略有惆怅:lt ;brgt ;  “风流何必论西东,一片妖娆水影中。曼舞轻歌浮白日,雕梁画柱沐清风。相逢但问游园好,对饮犹聊要塞空。应恨光阴留不住,千秋霸业只匆匆。”lt ;brgt ;  还有那首写曲阜的《采桑子•鲁风儒韵》,从文字到意境,也很美:lt ;brgt ;  “重阳时节鲁天好。旧阜逶迤,新柳渐依,南下江鸥不忍飞。 尼山一脉千秋远。杏影参差,信众熙熙,雅韵儒风隐隐随。”lt ;brgt ;  第四个印象,从木木诗文中,深感他的内心是炽热的。这种炽热,源于他的爱国爱港,源于对事业的追求,也源于对工作的尽职,对使命的忠诚,对责任的担当。所以他写出了《七律•金紫荆广场升旗记》:lt ;brgt ;  “遥想他年风雨路,从来国难青春赴。喜看今日少年郎,挥洒英姿中式步。银乐嘹嘹天外来,红旗猎猎云间去。会当华夏梦圆时,还就紫荆妍若故。” lt ;brgt ;  但我又无端惴测,诗人的内心或许又是时有孤独的。这种孤独,源于他“阅读”的是香港这样“很难读懂”的大书,源于他身处“香港西环”的政治敏感中枢;也源于在“人面与魔影共存”的复杂时间空间里,必须扮演的各种混合角色的担当。此时此境,不再是诗人在北大未名湖畔攻读博士时的云淡风轻,书生意气;不再是在北京红墙高院内的庙堂之上,按部就班,得心应手。lt ;brgt ;  环境的不同,使命和责任的重大,身份与纪律的约束,局势的复杂,工作的繁重,或许会让木兄时而身心疲惫,内心孤独,且还无法言说。所以书中也就有了《七律•四更酒醒》这样的感怀:lt ;brgt ;  “四更酒醒出阳台,但见寒梅旧客栽。冷月清风残夜里,虬枝新朵悄然开。半山灯火穿云去,一缕相思自远来。遥问素娥犹记否,几多往事几低徊。”lt ;brgt ;  我之所以揣测木兄内心时会孤寂,还在于他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学人与士子的道统情结、书生情怀,以“修身”律己,以“家国天下”为任。使命与责任,虽让他重轭之下也须坚忍前行,关注苍生,拥抱社稷,上达天听于庙堂,下亲黎民于井邑。但在维港之滨,面对内乱外衅,尘世喧嚣,商台高垒,苍生憔悴,毕竟社会疑难的壁垒太多了,尔欲破壁,又时感力不从心,而无奈。这就注定了诗人内心的“曲高”,必须面壁现实的“和寡”。lt ;brgt ;  所以他又曾经有过这样的触景生情:“风悠悠,水悠悠,明月半轮送晚秋。车溪日夜流。 车溪流,词人游,曲巷回廊无尽头。一杯销万愁。” lt ;brgt ;  如今回眸香江,木兄在这里浸淫了16载,自是道行高深;言志家国、直抒豪怀之作固是不少,然也有失意时的怆然。他在书中写到:“当时正处于人生中一段艰难的日子,……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尴尬,情绪落寞。”于是就有了“边城灯火映婵娟,一缕残霞一缕烟。冬月何争秋月艳,山风不拒海风咸”的感怀。lt ;brgt ;  我的人生行走中,也曾有过一段这样的日子,所以特能理解木兄当时那种把满城灯火视若残霞与云烟,“冬月何争秋月艳”的心境。lt ;brgt ;  在我看来,木兄又是一位才情并茂、性格鲜明的性情中人。他说,此生除了爱诗书,还爱清茶,爱淡酒。或许唯有诗与书,茶与酒,能解其忧,能抚其心,能慰其情。lt ;brgt ;  由是我想起2007年初那一晚,木兄从香港过来,适逢我俩的共同好友毓华兄(时任国务院某部门某司领导。也即后来“市长辞职卖保险”的网红),也从北京到了深圳。毓华兄谑称不去酒楼,“要享受家宴待遇”。我自是柴扉内“具鸡黍”,与诸君“把酒话桑麻”。lt ;brgt ;  酒过几巡,有人提醒悠着点,别喝多了。木兄端起杯,豪气高张:“男人喝酒不喝多,算什么男人!”一语激起满堂彩。我抱出一坛已泡了多年尚未开封的名贵药酒,6个人竟喝了7斤!把我第二天喝到医院去了。22天后出院,医生才说:你们都不要命了!那种药酒,喝二两都多……lt ;brgt ;  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诗人。这才是真实可亲的木木。此桩逸事,让我们笑谈经年。lt ;brgt ;  木兄取书名《缘于行走》。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行走的过程。古往今来,人生路上,一边是告老还乡,一边是少年出乡关。总是新浪逐旧浪。于是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所有旧人,都是经历。lt ;brgt ;  16年来,木兄怀着家国天下的书生情怀,领略维港沧桑,历经风云变幻,品尝百味人生,如今重归帝都,再入庙堂。但江湖“行走”至此,木兄显然已把一切看淡。那晚,他说现在需要考虑的不是未来5年怎么样,而是未来30年怎么过、过得怎么样。于是我们举杯,再约未来30年,仍是诗、友、酒、茶!lt ;brgt ;  最后,就引用木兄写的他自己最喜欢的两联诗,为这篇小文作结吧:lt ;brgt ;  “最是情牵书与友,由来心醉酒和茶”。lt ;brgt ;  “谁言天命当归去,明月半轮正好秋。”lt ;brgt ;lt ;brgt ;  (2021年5月4 5日于深圳)lt ;brg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