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知书何时不再成为家长的催命符?
文章目录
一点五
道家有一道符,叫催命符,据说发出之后有“催命”的功能,然而似乎不怎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遂日见没落,最后沦为了人所共知的“骗人的鬼话桃符”。但谁也不曾料到,这道催命符竟以“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面目,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悍然复活。
“早知如此,我宁愿不考大学,守着父母在家务农。”——这句话是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的陈力(化名)说的。他600分的高考分数,本是全家的一个喜悦,而这喜悦背后的经济重压,却让他43岁的父亲服毒自杀,这一天是2007年6月19日。
一个星期后,同样在山西,同样在这个黑色六月,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贫困农民李海明,因女儿铃铃高考超过二本录取分数线,把自己吊死在土窑的门框上。
前年,首都北京郊区的一位父亲,在接到儿子的录取通知书后,急得喝毒酒自杀。去年在重庆,一位母亲累死在自家的猪圈旁:为女儿准备的大学学费成了自己的丧葬费。
在贵州,一位读小学的女孩子,安慰自己那为哥哥大学费用而操劳奔波的妈妈:“娘,明年俺也去卖淫!”在湖北武汉某高校,对那些在报名处前徘徊的贫困家长,校方斥问:“没有钱?你们来干什么?”
对这样不和谐的事情一再发生,因额外掀起过学习“回信精神”新高潮而愈加与时俱进的教育部,是研究制订并下达了一道先进得“当今世界殊”的举措:禁止新闻媒体报道与高考有关的“负面新闻”。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特别重视教育尤其是支持义务教育的学派,是共产主义者。在他们设计、构建自己的“乌托邦”时,无一例外都把教育、甚至是义务教育作为了实现手段。且不说教育部是否有权“封杀”新闻媒体,我只是奇怪:教育部的小大官员,为何就不从共产主义先贤身上吸取点有益于人民的“精神”呢?
当然,在教育的问题上,人们期冀的还是他们的政府能有所作为。一届政府,是否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或民主执政,作为人民,并不怎么关心,也关心不上;但人民却关心自己的子女能否受到教育,中国人传承已久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情结,就是在“万恶的旧社会”,也没有被割舍掉,更何况生活在“唐宋以来最高盛世”的人民呢。
据《工人日报》载,早在1999年,中国领导干部出国培训学习费用即达3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400亿元整;此费用“后来”既使超越不了中国GDP的增幅,估计也不会低到哪儿去。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哪怕在数年前,仅仅在这一项开支上,各级政府稍稍“节约行政”,就应该可以较好地解决贫困家庭的入学问题,遑论其它。
今天的人民回望执政者的历史时,他们看到执政者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不是高楼或水坝,不是高速公路或磁悬浮铁路,不是浦东或滨海开发区,也不是世博会和奥运会,而是具有良好素质的国民。“本届政府”如果能消灭“通知书催命符”,让更多的贫困学子进入高等学府,那么,在温总理即将代表“本届政府”向人民提交的“答卷”上,至少可以大大提高其含金量。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07-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