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时光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小学和初一是在那里度过的。对女生的好感,源于我小学的同桌华。现在想想,已经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和华成为同桌的。但可以确定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是坐在同一个课桌上学习的。那时候,课桌是双人的,座椅也只是一个长条板凳。由于平衡问题,坐在一个长条板凳的两个人,常常出现一个站起回答问题,另一个把凳子做翻的时候。究其原因,是因为两个人做的太远。而我和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总是默契的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记得当时华大我一岁,我们同姓不同族,在紧挨着的两个自然村居住。我在家老大,别无兄姐,只有个弟弟。华在我的记忆里,自然充当了姐姐的位置。华对我的照顾,想想有很多。记忆中最深的一次,老师占用活动课,而活动课的内容好像是学习什么精神,学习张海迪还是那位英雄不记得了。后来学校询问我的时候,当时当班长的我,如实汇报。老师知道以后,非常恼火。罢免了我,让作为学习委员的华,来接替我。可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拒绝了老师的决定。并为我据理力争,并在她的倡议下,通过投票选举,我又当上了班长。想想当时我只有十一岁,经历了人生首次大起大落。华就像有一对宽大的翅膀,在默默的守护着我。
  转眼我们小学毕业了,在那个没有作业的暑假,我会不经意的,找各种借口,去华在的村子玩。总会在心里想象着,和华偶遇时的场景。华会对我腼腆的一笑,我也会不敢说话,对视一下,赶紧把目光转向别处。可那只是想象,我一次都没遇到。后来才知道,华利用暑假去附近的果园打工摘果了。那年我十二岁,华十三岁。中学开学了,我和华都要去十多里地外的中学读书了。虽然不是分到同一个班,但能在同一个学校,每天上学放学还能在一起走,也挺开心的。可上学时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家当时生活条件还可以,为了上学,家里为我准备了一台旧的大二八自行车,虽然当时我只能骑掏裆。(说这样可能很多人不明白,请找七零后的人了解)可华确要每天走着上学。这让我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大二八,徒步上学。这样就能远远的跟着华一起上学放学。有时还会在路上故意搞出点动静,惹的华回头观望,看到我没什么事后,一笑又低头走路。想想当时除了我和华,没有人知道和理解,我为什么不骑车上学了。
  转眼之间,度过了一年青涩时光。初一结束的日子,我随父母搬到了城里。在刚到城里的时候,感觉一切都是压抑缩小的。鸽子窝似的楼房,拥挤的街道,忙忙碌碌的人们。我感觉我和这些都格格不入,我应该属于那个小山村,我好像在那遗忘了什么?那一年我十三岁,华十四岁。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度过着,转眼我已经读高二了,一天在学校收发室,突然看到一封我的信,而发信地址还是外地。在那个大家都羡慕笔友的年代,有封外地的来信,总是让大家好奇。我在小伙伴好奇的目光下拆开了信封。华那熟悉的字体一下唤起我的记忆。信的内容很简单,偶然在别的同学处知道我的地址,身在异乡打工的她,叮嘱我好好学习,并多次强调,这只是同学之间的关心,不要往别处想。围观群众,立马起哄,都说此地无银三百两。我为了证明我和华只是同学关系,在众人的监督下,礼貌的回了封信。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希望能继续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信寄出后,再无回音。那年我十七岁,华十八岁。
  在人生的轨迹中,有的人和你轨迹重合的多,有的重合的少。一晃三十年又过去了,已到不惑之年的我,在某个不眠的凌晨,留下这些只言片语。没有想过再次重逢,只想把曾经历过的,留在这段文字中。在我忘记的时候,希望能唤起我内心深处的记忆。我十四七岁,华十四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