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无意间打开我曾经生活过的陕西咸阳西北国棉七厂子弟学校的条目栏,结果看到有位作者写的《渭水河边》,写她几十年后,回到曾经生活过的我们七厂隔壁的国棉二厂,与昔日几个好友相见的事。其一:简介。五六年出生,祖籍浙江。父亲参加抗美援朝的铁路工兵部队,回到祖国后,成为铁道兵第六师编制进行技术工作。母亲是大户人家,属于书香门第。因为父亲工作的流动性,所以曾经生活与学习工作与多地。小学石家庄,中学重庆的朝阳中学,与五八年出生的妹妹在一起上学。因为随国家统一上山下乡的政策,于重庆高中毕业后,随六十九个同学一起,插队到陕西礼泉一个叫起来挺悚的名字:接骨村。因为人朴实能干,且有一些艺术修养,曾经参加过学校的书画活动,所以在有限的二年多下乡生涯中,居然工作作过大队广播员、村办小学代课老师等不同的角色。后来因为其有点标准的轻柔温情的普通话实在于当时的形势,当地人听惯吼声震天的秦腔冲突较大,下岗作培养小学生的工作去了。七六年被招工到国棉二厂,离我们七厂就好像一个什字路之隔。因为有点艺术细胞,所以被分配到棉纺织厂有点技术含量的整经车间(就是坐着比较多,工作把纺好的细纱缠绕到射程圆盘上,以备随后的织布车间织布使用。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从事这项工作的女工,一般人比较秀气漂亮、文静,且工作耐心好,就是好像因为久坐而在那个物质贫乏而少大胸肥臀的显得有些另类。在工厂工作约七年后,被调动回浙江老家,没有具体说什么工作,但是其爱好语言文字没有变。因为后来自传写是自媒体,也是文字与摄影编辑工作的可能性大一些。后来与一个叫吴刚的同乡结婚。在三十一二岁时,生育一个女儿。女儿毕业于澳门什么大学,似乎不是什么理工科专业。裘小桦于一二年退休,似乎是属于事业单位的五十五退休年龄之内。著作主要有小说还是散文集《后山迟桂花》,对应女性多愁善感的“残荷败柳”的意境,就是重拾当年逝去的青春回忆。此作者有写作一定的突出优势与明显的缺陷。生活经验丰富,但是因为其情感生活也许有点惧怕,所以据她自己言:当年一同进厂的三位妇同胞,其婚姻都是坎坷多难。有几个原因:一是她从小生活处于漂泊流动之中,故缺乏一定的安全感,没有定心的一定思维优势。有了今天说不准明天的事,所以对于明天或者叫未来很是迷茫无助,不确定性明显,所以如此漂亮的妻女,虽然人家不乏有暗恋男士,但是其平时虽然喜欢微笑,但是没有一定的对男性的亲和力、人缘感,从而让男性拒千里之外。其实从最后的她的晚恋、晚婚、晚育等情况看,其内心的婚恋值与现实是有不小的距离感的。实在这个后来的男性不怎么地,怎么想也难所谓郎才女貌相匹配。也许就是无意的千挑万选,最后是落市货差不多的命运。实在让许多人怜香惜玉。所以她的平时为人,也许理性理智多,而情感丰富性缺,所以这样的文章,也许感染力有限。中间有父母是同事、又是一起的插友,结果在最后参军前,让她表示一下,结果她愣是拒绝了。也许人家真是喜欢她,有许多因素没有进行毁坏女性的行动。结果最后知道的唯一向她表达过的人,当连长,后来转业回家乡,单位破产当一个保安。其实现在可以了,按照新的退休办法,连长干部退休有五六千的收入,不少于一般的干部的待遇的。中间有几个难忘的镜头有。她父亲的细心,具体表现就是她不少的奖状,但是其姓名错误的非常有意思:秋少华、求少华、裘小华、裘晓花等等,因为其表现好,有知青的、民兵的、职工一线的等。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因为有多种原因:因为是随音而写,再说也是没有今天的个人隐私什么保护等意识的。中间最感人是一位广西的插队朋友,因为承包土地劳累,成了肾透析病人,但是为了能与大家一起几十年的相聚,不仅来,还带上他精心劳作的南方水果,让大家深为感动。六十九人中还有一点慰藉的是,无论做什么,没有一个是贪官腐败分子,没有一人做对不起社会的事。现在的裘小桦完全进入退休人员的队伍,喜欢绘画,让她的照片画面感特别抒情感强,文字也是亲切温暖,特别地正能量。这就是与她一个同龄人的感受。因为我也是工厂子弟、插队兵团知青、后来工厂,七九年做老师的经历、现在居住工作在南方江苏常州。许多的经历我们多有重合之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