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23岁守寡,培养儿子获36个博士学位,这个教子方法你必须知道
文章目录
大家好,本期的“精进者er”我们推出【教子】栏目,主要分享教子的好经验、好方法、好故事。
父母是一种职业,没有岗前培训,但要毅然上岗,没有专业教育,需要在职进修。宋代学者家颐在《教子语》中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通过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子方法,必能为我们尤其是父母们“精进”提供有益参考。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主人公是位母亲,她是个普通的女人,培养的儿子却非常成功、家喻户晓。她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01 嫁给大32岁老头,23岁守寡
她叫冯顺弟(1873 1918),安徽绩溪人,是个普通的农村女人,没读过书,不会识字。
从小家境贫寒,她父亲的心愿是盖一座瓦房,但因贫穷一直盖不起。
17岁时,为了圆父亲的心愿,冯顺弟在当地的媒婆介绍下,嫁给了年长她32岁的胡传。
胡传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职。
婚后第三年冬天,冯顺弟生下一个男孩,叫胡适。
然而,幸福是那样短暂,瞬息即逝,悲痛却来得那样突然,沉重。
在胡适只有三岁零八个月的时候,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传来了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
当时胡传才50出头,冯顺弟23岁就成了寡妇。
胡传的去世,对冯顺弟打击很大。
当时她只有22岁多两个月零17天,虚龄也只23岁!
她的人生旅途才刚刚迈开几步,刚刚尝到一点生活的甜蜜,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这是一个中国妇女的最大的不幸!
而且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诚如胡适后来所说“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
从此,冯顺弟从23岁开始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
尽管这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女人不会识文断字,但她对唯一的儿子胡适却悉心教育,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乡贤,影响了胡适的一生。
02 儿子获得36个博士学位
说起胡适(1891 1962),这个名字很响亮,大家都很熟悉。
他的学名洪骍,笔名胡适,字适之,原籍安徽绩溪,生于 海浦东。
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19岁考取清华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杜威。1917年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其“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
期间先后任北大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中国公学校长、北大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等职。
1938~1942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去美国。
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他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白话文学史》和《胡适文存》等。
193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以及“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名言。
他一生共获过36个博士学位,是人类历史上从古至今获得博士学位最多的人。
他被国际学者公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中国新文学、哲学、史学的开山之人。
他最崇尚的一个学生是傅斯年,他教过最著名的一个学生是毛泽东。
可以说,在上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心目中,胡适真正算得上是一位声震全国、大名鼎鼎甚至世界有名的人物了。
03 胡乱如此成功,母亲的这个教子方法值得学习
胡适能够如此成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与他母亲的悉心教育是分不开的。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母亲的和气是我一生百摹不厌的图画”。
可见,胡适受他母亲的影响之深。
1918年11月,胡适劳碌一生的母亲在家乡不幸病逝。悲痛欲绝的胡适回家奔丧,写下《先母行述》:
“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可见,胡适对他母亲的感情之深。
最近,我读了胡适写的《四十自述》《听胡适讲国学、讲哲学、讲人生》以及他写的一些回忆母亲的文章。
在这些著作或文章中,胡适均写到了母亲教育自己的一些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胡适母亲教子的这样一个方法: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从中可以看出胡适母亲对胡适要求很严,既是慈母又是严父,但她的严,严得有方法,严得恰当。
她非常注重维护孩子的面子和自尊心,惩罚孩子不是为了自己出气,不是为了让别人看,而是真的为了教育孩子知错认错改错。
使胡适从小就懂得正经做人、爱惜名誉,这为他日后不断上进奠定了基础。
我想,这可能是我们为人父母,应该向胡适母亲学习的教子之道。
与胡适母亲教子的方法相比,现在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却恰恰相反:
要么很急躁,不管什么场合,不管什么时机,不管当着什么人的面,只要孩子犯了错,当场就批评责备。
要么很大声,只要孩子犯了错,就提高声调,又吼又叫,生怕别人听不到似的。
要么很暴力,动不动就拍桌子、扔东西,手边有什么就拿什么,动手打孩子。
这些做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在外人和邻居面前贴了一个“不听话”的标签,使孩子很没面子。
不光教育效果差,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尤其是还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之心。长期下去,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无益的。
其实,对这个问题,我们自己也有深切体会,小时候不小心犯了错,如果父母当着别人的面责骂,我们总是要还嘴怼几句,心里不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非常反感。
而如果父母在没人的场合悄悄提醒你,他会很容易接受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且心服口服。
当我自己结婚生子后,虽然经常提醒自己要克制情绪,维护孩子的自尊和面子,却也经常做得不够好。
经常的情形是,批评甚至打骂完孩子后,自己内心就后悔了。
在我读完胡适母亲的故事后,我常常想,当我们的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处理:
1。缓一缓。
当我们很激动、很气愤的时候,缓一缓可以让我们冷静一点、理智一点;当有外人在场或者在公共场合的时候,缓一缓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面子。
2。小点声。
关起门来,单独把孩子拉到跟前,语气平和地了解孩子犯错的动机和原因,耐心地指出孩子的问题和错误,严肃地提出你的希望和要求。最好使知情面仅限于你和孩子之间,不要搞得家里和邻居人人皆知。
3。讲道理。
以讲道理为主,惩罚为辅。惩罚不能没有,但一定是先礼后兵,能讲道理,就不惩罚;能和平解决,就不使用武力。尤其是,当孩子越来越大的时候,打骂使用越少越好。
父母们,下次当你怒不可遏的时候,当你举起巴掌准备拍下去的时候,
请屏住呼吸,在脑海里浮现一下胡适母亲的音容笑貌,
在嘴里默念一下“缓一缓、小点声、讲道理”9字真言,
然后你再决定然后怎么做吧!
原创不易,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记得点好看、转发或关注本号哦。
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精进者er,或者加我的微信:hasonky。
“精进者er”:一个努力向善向上的群体。“迎着太阳,每日精进,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是我们的口号。关注“精进者er”,我们与您一起精读好书、精选好物、精诚相处、精进成长!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9-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