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个敏感术语的质疑
文章目录
对三个敏感术语的质疑
毛牧青文
我国是一个讲政治的国家,因此各种政治专用术语通过各种媒体和场合反复充斥在人们的视听中。俺斗胆犯上,对使用频率特高的三个敏感术语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建议。
其一:“……在以XXX同志为 的党中央……”。这句话从语法到叙述上,怎么读怎么都感到重复别扭,是典型的赘语。难道不连篇累牍提“以XXX为XX”就不是真正的“一把手”?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啊?由此不禁使人们回想起先前的“以 为首”、“以XXX同志为核心”的提法来。
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自然对上述术语耳熟能详。其实先前很少有“以XXX为XX”的提法,譬如建国后到“文革”前,人们看到或听到的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或“在共产党、毛 领导下”的速成术语。在那时特定环境下,出于传统“打天下者坐天下”观念认可,及对抛头颅洒热血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特别对毛 这位“人民大救星”的感激,人民中出现党与领袖并列使用的术语是可以理解的,当时也没有什么“以毛 为首的党中央”的提法。
这种提法的出现是“文革”爆发后不久,因为党内出现了所谓“以刘邓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于是才出现了相对应的“以毛 为首的党中央(或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专用术语。这种提法实际上是所谓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和党内的“路线斗争”人为制造的畸形产物,原本“文革”结束后党内相对恢复民主生活制度,这种带“个人崇拜”和“家长式”的提法应该立刻摈弃才是。遗憾的是,不但没有摈弃,而且还有翻着花样更新的走势。请看:第一代领导人称“为首”;第二代因为没有形式上的职务,所以免替,实质怎么回事大家心知肚明;第三代称“为核心”;第四代称“为 ”……如此类推,将来第五代第六代等如何不重样称呼倒叫人颇费思量,看来词汇还得烦语言学家重新创造一些新的溢美辞藻,才能跟上时代政治的需求哈。
说白了,上述各种“为XX”的提法,实质上表明我们还没有完全摆脱“个人崇拜”和“家长式”阴影。其实,核心不是自封的。核心,应该是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不是人为“大树特树”拔高起来的。再说这种提法也不利于党的集体领导。中共历史上大约只有毛泽东时代设有党的 和 两种职务,其余各个时期统称 。毛时代的 是列党 、副 之后的虚职,小平 曾是也。八十年代初废除党 职务,只设立 一职,大约就是为了杜绝个人专制导致惨痛教训再现和体现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现在又重蹈过去老路提“以XXX为XX”,是不是对集体领导和民主制度的一种否定啊。
因此俺希望从十七大开始,以后的文件、报告等不要再出现这类辞藻。取而代之最好还是用“在党中央(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种客观词句为妙。
其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段话本身就烦琐冗长,像冰糖葫芦羊肉串。论资排辈罗列出读写起来费工费时又费料。不错,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各种工作基点实施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应该在发展中不断修正充实,正所谓“与世俱进”。但这种面面俱到一个不落的提法,是不是太烦琐?
综观党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呵呵。实际从后来的情况看,应该说送来了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更为合适)。马恩列斯主义指导思想直接导致我们革命、建设学习苏联模式三十余年。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结合我国国情和革命、建设实践,出现了毛泽东思想。从1943年少奇同志(一说是王稼祥)首先提出“毛泽东思想”后,随后这种提法频率逐年增高。随着六十年代初期学雷锋、学“毛著典型”廖初江、丰福生、黄祖示,以及学解放军“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兴起,和“文革”前夕林彪为总政编辑的《毛 语录》写的“再版前言”,毛泽东思想成了随后“言必称”的专用名词。“文革”达到颠峰状态,一直延续至今。改革开放后相继又出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指导思想提法。党的十四大后,特别是1993年11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正式出版,人们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简称为“邓小平理论”。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个概论。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中把“三个代表”确定为中共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11月14日,党的十六大一致同意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至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确立。
显然,这些理论的确立是根据不同时期需求和前三代党的领导人的贡献所决定的,这个趋势轨迹是很正常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延续或创造。现在第四代领导人又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等理论,将来是否还会用一种同义词再展现什么“思维”或“体系”也说不定。现在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谓,将来再赘言一个新的理论名称,是不是称呼更长了?再说等第五代第六代等等领导人再创新理论附加之后,那么我们不必再写文章啦,光这些称谓一个不落展现,就是一篇长文章。你看累不累热闹不?
在这里突然想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俺看到的老挝爱国战线党的文件。它文中常常提到在“革命理论”和“革命政党”名词。老挝爱国战线党是一个包括各阶层的统战组织, 是苏发努冯亲王。显然,这里所说的“革命理论”和“革命政党”是根据当时老挝的国情和策略,暗示的是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思想和老挝人民革命党组织。我们现在这些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本都是马克思主义老祖宗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繁衍,是不是也可以简化为类似老挝党那样“革命理论”的称呼呢?
因此,俺建议:能否讲烦琐的这段排比词句简化统称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抑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等等。这样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还好记。也省工省时省料。呵呵不知这个建议当否?
其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此相同的还有四项基本原则中提及的“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等称谓。稍微读点社会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社会主义”是特指“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一种狭义上的“社会主义”含义。但这种表面的泛义“社会主义”容易造成理论上的歧义和混乱。道理很简单:社会主义是一个泛义词,它包含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而除去“科学社会主义”的其他社会主义恰恰是我们传统上批判的对象。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等类似词语提法是不严密不科学啊。
不久,谢韬同志一篇《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又名《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因避讳敏感公开发表改名为此)引起国内外人们的强烈关注,也遭到国内左佬们的强烈反弹和“上纲上线”批判,该文在理论界也引起巨大震撼和探讨。说实在的,谢老的文章一些观点值得商榷,但整篇文章透着一位老干部老党员对党对国家的极度忧虑,“耿耿救党之心,同志朋友亮察”赤子之情跃然纸上,令俺晚辈很受感动。这是俺多年来难得见到的好文章。谢文将来结局如何现不敢过早枉下结论,俺也没有什么水平参与争论。但俺知道,按照上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逻辑分析,谢老提出的“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是合乎逻辑不错的啊。因为“民主社会主义”如同“科学社会主义”一样,也通属“社会主义”行列。况且“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现在在世界国家(譬如欧美一些国家)还是很成功的。
因此,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思想,是各国人民根据自己不同国情对不同流派内容进行取舍,并与本国实际结合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劣如何,关键看他们的实践和结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么,而不是看某种理论的如何娓娓动听欺骗或蛊惑人心的煽动。至于我国未来是走“科学社会主义”还是“民主社会主义”还是走“第三条道路”,完全由高层决策者根据现在国情定夺,不是俺小民所能定盘的。所以俺赶紧把此话题打住!不在本贴探讨范围。
这样看来,我们传统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等口号还是应该科学点提法为好,这样不容易引起歧义或被“别有用心”者钻了空子。如果未来我们还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话,为了严谨,俺还是建议,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等类似的词句中的“社会主义”统统加上“科学”二字,使其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称呼为妙。譬如,我们可以说“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不动摇”,免得那些提倡“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的家伙投机取巧让我们难堪。
以上俺只谈了对三个比较敏感字句提法的不同意见。其它的暂时不表。
看着我国越来越开明和民主的趋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俺由衷感到高兴。在十七大召开在即,俺怀着善意的心情、根据自己的理解,冒犯禁忌提出上述敏感观点,有点惶惶然。真心期盼通过十七大召开,能使党的作风在新时期有更大起色,起码抛弃一些令人讨厌的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东西,让国人看到更多的希望。
对不对在俺,用不用在你。希望斑竹不要删除俺的这个帖子,但愿人们(特别是权势人士)千万不要用“文革”的“阶级斗争”方式对俺进行“上纲上线”批判——因为俺确实是善意的建议哈。
2007年5月23日凌晨草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07-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