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给大家说说耳机的几大参数:
  1。灵敏度:平时所说的耳机的灵敏度实际上是耳机的灵敏度级,它是施加于耳机上1mW的电功率时,耳机所产生的耦合于仿真耳(假人头)中的声压级,1mW的功率是以频率1000Hz时耳机的标准阻抗为依据计算的。灵敏度越高,达到声压级所需要的功率就越小,灵敏度较低,就意味着耳机要输出较大功率才能达到要求的声压级,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灵敏度高和阻抗小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耳机才更容易驱动和发声。

  2。抗阻:耳机的阻抗是其交流阻抗的简称,阻抗是指在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中,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叫做阻抗,单位为欧姆(Ω)。目前常见的耳机阻抗在8 32欧之间,高于16欧的是高阻抗,低于8欧的是低阻抗,但是中高级HIFI发烧耳机为了获得较好的低频响应,往往采用高密度线圈长冲程设计,这时耳机的阻抗会高至200-600欧姆。耳机阻抗的大小和耳机音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阻抗是随频率而变的,耳机的阻抗在低频时较大,高频时较小,所以对大多数耳机而言,增大阻抗会使声音变得更加昏暗,但是阻抗越低耳机音质的下潜会显得空间不足,会出现欠阻尼和低音劣化等现象。

  3。频响范围 :频率响应是指在振幅允许的范围内音响系统能够重放的频率范围,以及在此范围内信号的变化量称为频率响应。人类听觉所能达到的范围大约在20Hz 20KHz,优秀的耳机频响宽度可达3Hz 40000Hz。

  4。Hi res认证:Hi Res Audio是由JAS(日本音频协会)和CEA(消费电子协会)制定的高品质音频产品设计标准。可提供超过CD16bit44。1KHz的音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硬件认证,也不是一个标签或者商标。这是一个音乐系统,包括上面的音乐资源和下面的监听设备(囊括了随身听、耳机耳塞、耳放、扬声器等一系列产品)。正如电视中的4K、相机中的全画幅。Hi Res让随身影音具备了全音域、高码率的能力,意味着随身影音产品迈进一个新的时代。

  5。单元数量:支持单元数量多音质好的有,支持音质与单元数量无关的也有,我个人倾向于前者(其实动圈更重要的是导管),尤其是动铁,动铁单元一般只能作为一个频段使用,什么低频中频高频这些,很难一个单元全频都有好的表现,在加单元的这个过程中,刚开始音质的提升是较为明显的,2单元一般只有一个低一个高,那么一般会存在衔接上的问题,但到了4单元这个问题基本有好转,但是4单元很难兼顾超低和超高,到了6 8这个上面也会有好转。从8单元开始基本已经算顶级耳机了,各个频段都会有兼顾再提升单元,那素质上的提升就会比较慢了,很难有质变了。

  再说说耳机分类:
  一、按佩戴方式分类(主要分析舒适度):
  1。入耳式:现在主流,这种耳机因为把整个耳机头都塞进耳朵里了,因此拥有非常非常好的隔音效果,不易漏音,但是不少耳机会有听诊器效果,对小耳朵不友好,久戴会不舒服,甚至有强奸耳道的感觉。
  2。耳塞式(平头): 佩戴比较舒服,由于耳塞式的隔音效果一般,即使在街上佩戴也能听到周围来往的车辆声音,相对来说比较安全。而且还适合耳道有疾病或者耳道比较光滑的人,如果你经常有逛街听歌的习惯,建议耳塞式耳机。
  3。挂耳:这种耳机多是运动耳机,佩戴比较牢固,适合运动时听音乐,但是戴久了会有点不适。多数的运动挂耳式耳机都有防水的功能,而且很多无线耳机都采用挂耳式设计,还能有效降低听诊效应。
  4。头戴式:这类耳机的尺寸一般远远大于耳塞,又分为中尺寸耳机和全尺寸耳机。有意思的是他们是按照耳罩的尺寸而非扬声器的尺寸来区分的。简单来说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头戴耳机从佩戴上来说头梁是否夹人非常重要,夹头货严重影响使用体验。

  二、根据电声原理分类:
  1。动圈式:它其实就是一个微缩的电动扬声器,和音箱里面用到的扬声器原理是一样的,而且结构也大同小异。上图中的小红圈是细铜线或者细铝线或者镀铜铝线等金属线绕制的,有2条小小的引脚,分别接入信号源的正负极。这小红圈被称为“音圈”,它一头于振膜相连,一头悬挂(不接触)在永磁体当中,当电流通过音圈时,音圈变成电磁体,将和永磁体产生排斥或者相吸的作用从而驱动振膜产生声音。
  2。动铁式:动铁又称平衡衔铁,最初是用于助听器的。动铁单元可以把直径做得较小,从而设计出入耳深度更大的耳机(现在这个优势不明显,动圈驱动器直径已经做到几毫米了)。动铁单元的结构不尽相同,Aurvana in ear耳机采用的是其中一只,但基本结构相似,都是靠驱动铁片并传到到振膜(可以用外壳代替)发声。动铁单元具有良好的瞬态和声音密度,但频响范围较小,因此有的厂商靠多个单元来完成全频段的表现,但此时又需要分频器来配合了。
  3。静电式:它的发声原理不同于动圈式,其基本原理就是将一张极其轻薄的振膜置放到一个静电场中,输入信号的变化导致电场变化驱动振膜发声。静电式的原理让振膜避免了冲程运动,振膜变形幅度小了很多,因此静电式的原理从理论上就能提供更细致的高频。

  最后聊聊振膜,现在很多商家都在拿这个做宣传,简单从设计上讲好振膜的周边折环区域,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柔性和弹性,而中心区域需要的是足够的刚性。
  振膜按材料分类:
  1。塑料振膜:一般以为塑料振膜是低端货,PE PVC材质的确实是,但是也有高端专利的塑料振膜,例如SONY的液晶振膜,它使用的材料,英文名LCP,全名液晶高分子聚合物,属于工程塑料的一种;还有森海旗舰产品常用的PEN(聚乙烯二甲酸盐)振膜,刚性大大加强,也是很好的产品。塑料振膜可塑性极高,易加工,成本低,但刚性较差,如果要获得较好的刚性,需要以增加振膜厚度为代价。这类振膜由于其内阻小、刚性差,容易导致失真大,难以真实还原原声。
  2。金属振膜:现在的大热,早期使用的是镀金振膜,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是钛膜和铍膜,例如达音科titan系列的耳机使用的纳米钛晶振膜(名字霸气但还是属于金属振膜),还有被人嗤之以鼻的beats也在用钛膜,但是调教的太糟糕没有发挥应有的实力。金属振膜的正面就是它具有很好的刚性,能够提升解析瞬态和高频延伸;但是负面作用也是明显的,金属比塑料重很多,钛的比重是PVC的三四倍。
  3。生物振膜:生物振膜的名字听起来有点神秘,它是细菌纤维素的一种,属于醋酸菌代谢物,这种纤维是一种纳米级的纤维丝,烘干处理之后的膜片能够拥有远高于一般合成纤维的刚性,用于振膜能拥有不错的高频延伸和解析。而且这种材料的振动传导速度极高,对于减少高频失真有着良好的效果。生物振膜优点就是质量很轻,韧性好,做成的耳机普遍都很好推。缺点:有烧友说生物振膜老化快,时间长了音质会糊,但是有待验证。
  4。木质振膜:首先木制振膜比较轻,和纸膜相差无几,所以其实jvc那几款木制振膜耳塞都非常好推;然后木制振膜比纸刚性好,对于高频的传导速度远比纸快消耗也更少,前者有利于高频解析和延伸,减少分割振动,后者同样有利于减少分割振动的影响,减少高频失真。当然这个优势也有限,高频是比不上表现好的塑料振膜的,优势主要在于轻且传导快损失小。

  总结:
  1。耳机的最好状态是阻抗和灵敏度都比较高,阻抗高可以使耳机汲取音源所需的电流少一些,这样耳机负载轻,放大器相对工作在失真较低的状态下,对音质有益,更大程度对声音保真,这个时候,如果耳机的灵敏度也比较高,那么较高的灵敏度就刚好能够弥补高阻抗造成的音量损失。在这一点上,很多厂家往往会标注好耳机所适配的阻抗,这样往往给消费者造成了误解,使得消费者认为选择厂家规定的或是更低的抗阻才能保证耳机的灵敏度。事实上,高灵敏度和高阻抗是可以友好共处的,高阻抗并不是对灵敏度有损害,相反还可能是有利的,阻抗高不仅节省音源的电池消耗,而且有利于减少声音的失真,不过声场相对来说也小。而其灵敏度高,就能够弥补高阻抗带来的音量的损失,增大声场。但是高抗阻和高灵敏度的耳机对前端的推力要求就会高。

  2。影响耳机容易驱动与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灵敏度、阻抗、单元数量,灵敏度的影响力比阻抗还要大一些。即时阻抗很低,如果灵敏度不够高,耳机一样不容易驱动。如果两个耳机的灵敏度差距达到3个dB时,推动它们所需的功率就会相差一倍。灵敏度是影响耳机驱动的首要因素,阻抗只能算是一个次要因素。其实单元数量对于是否易于驱动也有影响,单元多了就会增加分频器,分频器越多越难驱动。

  3。动铁单元优点:使用寿命长,体积可以做的很小。所以动铁耳机使多单元成为可能。灵敏度高,非常容易驱动,音色偏冷,解析度很高,瞬态表现也更好。缺点:低频量感表现明显弱于同级别动圈,频响窄,必须多单元才能覆盖全频段;输出功率受限制;震片刚性大;摆幅过大时,会有比较大的失真。所以动铁虽然好推,但是要完美发挥依然对前端要求高,尤其是多单元动铁不建议用手机去推。

  4。动圈单元优点:结构相对简单,相对动铁体积比较大(动圈的单元素质跟振膜面积成正比),一个单元就能覆盖人耳的听音频段范围,三频可以做得比较均衡,声色较暖,低频浑厚,声音要比动铁自然的多。缺点:解析相对不如同级别动铁,在发音当中需要的空间参与振动而发声必免不了有时会漏音现象,在同级别情况下动态表现、瞬间细节表现、声音密度比动铁差得多。

  5。静电耳机优点:振膜可以做得极薄极轻,膜是夹在正负两个平行固定极板之间的完全平面的振膜,受到的电场是完全均匀的,所以能做到线性驱动,不存在分割振动,动圈耳机的这项局限它根本就没有,而且反应速度快,能够重放各种微小的细节,失真极低。缺点:贵!贵!贵!携带不便,不易于驱动,所能到达的声压级也没有动圈式耳机大。

  6。单元数量有重要的限制,就是腔体体积。单元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因为腔体是有限的。 所以一般的动铁耳机,基本就是4单元就到头了。因为耳机要兼顾所有人的佩戴舒适,所以体积小一些。单元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多单元听起来声音密集有重叠谐震,调教不好显得会有些乱。(多单元对技术要求非常高,所以小厂和DIY的多单元一定要谨慎购买)

  7。振膜的材料和设计大多有利有弊,切不可以偏概全,也不能尽信厂商宣传,毕竟宣传是“扬长避短”,很多所谓的独家技术也许确有优势,但大多是作为噱头宣传;也不是说噱头就不好,只是那四个字“不可尽信”。

  8。很多JR问如何判断手机好推的耳机,其实很简单,高灵敏,低抗阻,单单元的耳机是首选。其次是高灵敏,高抗阻,单单元的耳机。多单元耳机因为技术比较复杂,有好推的也有不好推的(个人经验:大多数不好推),不建议盲狙,还是试听过了再出手。

  9。购买耳机不仅仅看重音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不如舒适度,例如铁三角的陌生人妻,音质不错,但可惜是个夹头货,长时间佩戴让有你紧箍咒的感觉,体验并不好。所以我认为选择耳机的指标排名:1。音质2。舒适度3。做工4。外观。

  10。专门为小白写一段,大多数小白都是第一次接触HiFi耳机,我个人认为初烧,应该选择杂食均衡型耳机,价格不宜太高且易推的耳机(绝大多数小白是没有前端,基本都是手机等移动设备)。比如猥琐的GR07c,为什么很多人推荐它初烧,因为他每项都很平均,也被叫做三平耳机(平衡,平凡,平淡),让小白知道每种音乐大概评判的标准,为自己培养听感,毕竟金耳朵不少一朝一夕能听出来的。

  从技术上说,没有完美的耳机,比如顶级的动圈一样有它的毛病,最好的静电耳机,也会有它的缺点,单单元有不足,多单元也有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这和它们卖多少钱没关系,卖1千时缺点存在,卖5千时,缺点依然会存在。但是你需要了解这些缺点,了解缺点并不是阻止消费,而是更冷静的消费,这是关键。我给大家讲了这么多,就是希望JR们在买耳机不要盲目相信网文,商家,朋友的简单推荐,能够对照我的文章把耳机参数看懂,心里有一个数,那样就不会被忽悠或者买错。
  PS:需要求推荐的JR,也要按基本法来问:1。前端是什么2。预算3。平时听音乐的范围,这样才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