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隐藏在人类中的响尾蛇
  这是《问人性》系列的扩展。别问我为什么研究这个。如果逼着我回答,我只能告诉你,我见到他们了。
  有那么一部分人,存在一种叫“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问题。据西方心理学家调查,在西方人口中大约占4。在台湾省的调查中,科学家发现,大致只占0。14,也就是1万个人里面有14个人。中西方差异如此之大,现在仅有的假说是:因为东方儒家文化和佛教理念对人性恶的化解。
  这14个人是隐藏在芸芸众生中的毒蛇,也许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绝大多数时间都无法遇到这种“人”,但一旦遇到,就像偶然被响尾蛇咬一口那样,虽然概率很低,却很致命。
  因为这样的人类样本实在太少,而偶遇这样样本的受害者往往又不具备足够的社会学心理学基本常识,因此,很难对这样的特例进行识别和研究。只有偶然的人间恶性事故爆发,才会让人发现:哦,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人”存在。
  这些人,或许在社会性的角度看,他们不具备基本人性,甚至连动物性本能都相对缺乏。也就是有些人开玩笑的:骂他们是畜生,那是对畜生的侮辱。
  之所以被称之为“反社会人格”是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相符,思维和行为与常人不同,缺乏自我反省机制。以自我中心,做事以自我主观判断为导向,不遵循任何的指导,情绪化行为明显。
  因社会的价值批判,他们认为自己是处于不利地位,基于自我保护通常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不懂适应社会的各种制度、环境。严重的就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反社会人格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其他个别因素造成,甚至有些科学家认为是某种生理机制的变异。
  (一)貌似普通人
  这是这类“人”的第一个特征。相貌智力均在中等以上,给人的第一印象,常使人产生好感。
  就像间谍,长得太引人注目的人是不适合干这一行的,长得大众脸的最合适了。反社会人格者也是如此。原因很简单,间谍和反社会人格者,有一个共同特点:需要潜伏,需要进行恶性破坏。
  形象出格出众的人,是很难成为反社会人格者的。这样的人始终在众目睽睽的聚光灯下,即使有反社会人格倾向,也会被社会人群关注的阳光杀毒瓦解。反社会人格天生是惧怕阳光的。
  只有普通人,或者貌似普通人,才有那0。14的“机会”成为反社会人格者。反社会人格者,天生是优秀的演员。在阳光下,他需要向社会进行表演,缺什么演什么。他所表演的那一套,都是和他在阴暗的角落里表现出来的真实人格相反的东西。
  这样做,第一是为了生存。不要忘记,反社会人格者是寄生在正常社会机体上人类病毒,他需要在正常的人类社会寄生。
  第二,这是寻找猎物的必须,让猎物放松警惕进入陷阱。反社会人格者的基本策略是“避实击虚”“欺软怕硬”。社会上那些人会成为猎物呢?首先是老弱病残,还有就是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文化水平都比较低下的人群;再有,就是家庭成员。这些都是反社会人格者猎杀的首选。之所以首选,是因为容易欺骗控制,后果可控,便于逃避惩罚。
  第三,为逃避打击和惩罚性后果。那些丧心病狂丧天害理的“罪行”一旦爆发。反社会人格者那种绅士暖男好好先生的“正面形象”,加上早已设计好的系统的谎言宣传,是这些人逃避惩罚继续作恶的防护装甲。很多赤裸裸的反人类反社会反家庭反人性的罪行,在这样的“设计”下,被降维成为社会级别的“人间摩擦”和家庭级别的“家庭矛盾”,最多“各打40大板”,甚至造成“黑白颠倒”的恶劣局面,即受害者反而在被欺骗的社会面前“有罪”。他们是真正懂得“团结95,打击5”的策略大师。甚至,他们能够依靠普通大众的人性弱点和阴暗面,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和舆论一起迫害受害者,这是最令人发指的。能够调动愚民者,属于反社会人格中罕见的极品。
  林肯说过: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他们是经不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的。拿出望远镜和放大镜,拉长时间扩大空间去观察人,这些人往往是漏洞百出。
  关注你认识的人,看看,有没有我说的0。14。概率虽小,遇到就是100。下一篇是《他们不是精神病患者》。有空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