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我做主
文章目录
经常听到也时常说到个人隐私,其实我们对个人隐私不甚了了。比如,一见到陌生人我们张口就会问“你叫什么名字”,浑然不知一个人的姓名就是这个人的隐私。透过抖音国际版因违反了美国《儿童隐私法》被罚570万美元这一事件,才知诸如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用户名、姓名、个人简介和头像之类,均属个人隐私,真是长了见识了:原来一个人还有这么多的秘密。这事也说明,很多动不动就要收集用户名和头像的投票APP,实际已经侵犯了个人隐私。喜欢开通一大堆权限比如不管有没有用也要读取通讯录地理位置什么的APP,走出国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很多国家连成人的隐私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美国既然有个《儿童隐私法》,感觉民主国家就是太矫情了。
既然个人简历是个人隐私,那一个人的职业流动是不是个人隐私?应该不是。新京报能拿“副教授转行做快递网点老板”堂而皇之地来说事,就是最好的证明。既然不是个人隐私,我们这些旁观者就也来凑个热闹,说点什么。凡事都有因果,副教授转行的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教室里50个学生,有80的学生都玩手机、睡觉。80的人都不认可你,我的价值在哪里?”而做了快递之后“在这里几乎所有人都感谢我,这多有意义”。
作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教授,具有这样的价值观,太不可思议了。有80的学生不喜欢听你的课,应该好好反思自己,而不是寻求什么“感谢”。退一步说,不是还有20的学生在听课吗,这难道不是价值?至于新京报评论说到的职业地位高低、职业的适配度、职业兴趣,也是莫名其妙,大家都知道,社会主义社会,职业地位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在激励竞争的社会,职业的适配度和职业兴趣只会是追求的目标,不可能实现。君不见有多少人做着专业不对口,一生从事着没任何兴趣的工作。归根到底,职业的选择是个人行为,只要是自主的,就不用说三道四。什么时候大家不再比较“副教授”和“做快递”了,职业也就真的正常流动了。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