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印象时代》 —未来的路有多难走—中国阶层固化现象的到来
文章目录
作为经历了这个时代转换的人,从农村到城市,从人民贫穷到小康,想记录下8090所经历的特殊时代回忆,想写下点文字作为见证,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我们也不例外!在这个时代大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以个人的经历讲述我所感受到的时代大变迁。
翟陕北
近两年我们经常听到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调,这里我们提到的重点是“难”,因为有人总会反击这种论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实实在在的越来越严重。。。未来的路会越来越难走。。
我们父辈走出去的那一代人成功了一批人,也有说法是现在掌控中国经济和富起来的人就是我们父母那代人,其实大家都认可,因为腾飞的经济到来时他们也正值青春年华!
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我呢来自城市郊区即将三十而立,相信很多8090 都有过和我一样的经历,小时候和小伙伴舔过方便面调料,烧过红薯,我们的汽水就是自己买的糖精兑水,冬天的晚上大家烧火取暖,围着熙熙攘攘,火烧尽了大家也回家睡了,在那个物质还不发达的时代,农村的人们依然过着小农经济生活,农忙时大家下地干活,闲时找点零活赚个钱补贴家用。
然而随着90年代的到来,一切都在慢慢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随着政策和经济的改变悄然而至。我的父亲就是其中一员,辞去了每个月几百块钱的铁饭碗,毅然带着我们全家人去了陕北,那时候我还不到十岁,延安 这个红色革命圣地的人在那个时候还是很淳朴,在这里聚集了听到西部大开发政策声音后天南地北的生意人,我的父亲用它所学到的无线电和电子技术开了家维修店也卖些小电器,当然那个时候经营的二手电器很抢手,这个时候每天收入几百块是在老家都不敢想的事,也许很多人记得千八块钱在当时的农村都是大钱,很难借到的。随着收入的提高最直接反应的就是生活水准的提升,
这个时候家里很少开火做饭,我们三口之家经常下馆子,这时候的小城延安远没有现在这般充斥着都市的喧嚣,城中瓦房居多,山上则是一排排窑洞。接着父亲通过关系找到了人,我在这里上学了,但是户籍问题每学期800的借读费在当时来说可是不少。这里的方言很有特色也很有趣,我所在的学校叫凤凰小学大概坐落于凤凰山脚下得名,语言问题是我留级的主要原因,因为我真的听不懂,举个例子吨的读音,陕北方言就会读dong。
我留级了,虽然很不情愿,开学的第一天我背着书包来到了我的班级三年级1班,在这里迎来我的不是同学的欢迎和老师的关爱,没有想象中那样老师把我介绍给同学,接下来更令我没想到的是我的班主任老师也是语文老师,在一节课结束后,她厉声对我说道:谁让你坐在那里上课的,你给我出去!!外地孩子!!老实话讲,我是个性格要强的孩子,但十岁的我很害怕很无助,我被赶了出来!现在那个漂亮的女老师的样貌仍深刻的在我脑子里,走出教室的我拿着自己的东西,含着泪一个人来到了二道街,看着陌生的人群、城市,委屈地不知所措。。。我没敢回家,直到邮局大楼的钟表到了放学时间我装作若无其事的走了回去,那时候我住在长青路的山上,走路要一个多小时吧。回家后,我告诉父母亲我在学校所发生的事,因此我换了班级三年级2班,在这里我有了第一个朋友,大我两岁的冯同学,他很仗义,同样幸运的是,我遇到一个关心我爱护我的黄彩琴老师!
待更新。。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