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仁争如射
文章目录
2。7仁争如射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杨伯峻: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吧,[但是当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走下堂来,然后[作揖]喝酒。那一种竞赛是很有礼貌的。”
钱穆:
应该断句: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先生说:“君子对人没有什么争,除却和人比射时。但先必相互作揖,才升到堂上去。比射后,又相互作揖才退下。胜者败者又必相互作揖了再升堂,举杯对饮。这样的争,还是君子之争呀。”
详解:
这一章仅从字面理解很简单: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执的事情,如果一定要有的话,那就像射箭比赛那样: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登堂比赛,比赛结束后走下堂来,饮酒相互祝贺。这就是君子之争。”
这样就失去孔子的深意了。
孔子曾经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从四面八方来聚在一起,各种学术思想互相争论,交流碰撞,不也像各种乐器一起演奏的交响乐吗?
——显然孔子不会否定君子之间的思想交锋。
本章是比喻,以射箭比赛来比喻君子之间的学术争论,而不是说君子之间有什么私人恩怨可争执的。
在1。48《道尚修持》里,孔子赞扬了子贡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式来修身这种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举一反三还包含了在学术上也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各种不同观点要进行切磋、琢磨。切磋、琢磨就是争论。只有百家争鸣,各陈己见,才能百花齐放,春意盎然。
“……,必也……乎”这种形式后面的“必也……”前面省略了“如果……”,一般表示假设、虚拟的语境,多用于借题发挥,而不是就事论事。
读书不能只盯住一章一节,而应该联系其它章节,这叫做举一反三。只有举一反三,才能全面理解,全局在胸,否则就是片面,或断章取义,误入歧途,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例如瓜民误解孔子想到叛军佛(bi4)肸(xi1)那里做官,却不知道孔子是有条件的:必须按“我”的主张来,不能按你们那一套。他答应“我”就去,可以实现“我”的政治主张,不答应就不去。
再说,非常坚硬的东西是磨也磨不坏的,非常洁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虽然他们是坏人,难道我去了就变坏了吗?
全面了解以后,知道只有孔子改造佛肸,而佛肸不能改造孔子,这样你还会攻击孔子吗?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无所争:没有什么要争执的;君子无所争:君子之间没有无谓的争执;“必也射乎”前面省了“如果真有什么争执的话”;必也:那一定就是;射:射箭比赛;乎:了。揖:作揖行礼;让:互相谦让;而:然后;升:登上比赛台;下:比赛完走下比赛台;饮:双方共同举杯饮酒,增进友情;其争:这种争执,也君子:是很君子的,这里争是比喻学术争论。
——杨钱二师基本上是就事论事。钱师的解释是针对國家举行选拔射箭人才的大礼说的,而孔子说的是以君子之间的平常射箭比赛作比喻,比喻君子之间的学术争论,所以没有说得那么繁琐。
本章孔子用射箭比赛来比喻君子之间的学术争论,既要有原则——当仁不让,又要互相尊重,于是定下仁的第六准则——“仁争如射”。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白话文:
孔子说:“君子之间没有无谓的争执,如果真有什么争执的话,那一定就是像射箭比赛那样。比赛时先作揖行礼,互相谦让,然后登上比赛台,比赛完走下比赛台,双方共同举杯饮酒,增进友情——这种学术之争是很君子的。”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9-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