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改革开放,发展提升了公交文化
文章目录
早年间流传过一句老话,叫做“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话里满含了对这些行业的不屑和对从业者的蔑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公交行业枯木逢春,公交职工受社会重视,地位提高了。就拿工资待遇来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公交职工的工资水平,处于全市平均水平的中线偏上,那已经相当可以了。另外,职工的劳保福利也不错,因此,不少人羡慕并希望干公交。
公交行业毕竟是辛苦行业,公交职工起五更、睡半夜,冬天顶严寒,滴水成冰;夏天冒酷暑,挥汗如雨。没错儿,四五十年前,北京的冬天冷得厉害。公交人每天为工人上班、学生上学奔忙,那时候公交是市民出行的“主食”,除了骑自行车,没有其他选择。公交车挤到什么程度?说了你可能不信,比现在的地铁还要加倍地挤。在苹果园开往门头沟的公交站,两个车门被挤得关不上了,有个小伙子硬是从窗户爬进车里,售票员急了,抬手就是一票袋子,票袋子箍着铁扣儿,小伙子捂着脑袋,血就流下来了。这得投诉售票员吧?没那回事儿,只要能坐车回家,啥事儿没有!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一幕。
曾经,乘车难是北京的几大难之一,还有诸如入托难、吃饭难、购物难什么的。后来,公交行业定了“方便出行,缓和拥挤”的工作目标,也就是说,要让市民感到乘车比原来方便,在这个基础上,还不能太拥挤,更不能上演“头破血流”的节目。伴随改革发展,公交这个目标不久便实现了,得到了市民交口称赞。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实施“长途公交化”,把原来一天只发两三趟的长途汽车,加大发车频率,像市内公交车一样几分钟、十几分钟就一趟,这个意义至今想起来都非凡,是连接城乡的纽带。顺应时代发展,公交行业继而提出“以人为本,乘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公交文化得以发展提升。践行这个理念,北京公交出色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交通服务保障任务;全部使用清洁环保和新能源公交车;为乘客提供人性化服务以及安全舒适的车厢环境,等等。如今的公交车用安全、便捷、优惠、舒适、环保来衡量,实至名归。
历数改革开放四十年成果,文化成果功不可没,不能忽视。公交文化因改革开放而发展提升,文化提升又促进了公交发展,这是四十年来难能可贵的经验和启示。那么,北京公交仅是北京国企的一员,北京国企各行各业在改革开放中结出的文化硕果,更加弥足珍贵。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