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它对于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救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救助体系,自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后,全国各省市都在积极建立涵盖低保、特困、受灾、医疗、教育、就业、临时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8加1”社会救助体系。随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不断健全,我国社会救助保障能力取得显著提升,然而,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性变化,当前社会救助的管理体制、服务理念和工作方式都与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增强系统思维,整合救助资源,强化联动机制,转变服务方式,开创社会救助新模式。这次十九大提出了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确保底线公平,使困难群众救助有门,救助及时。

  一、现状分析
  近几年,救助对象范围不断扩大,救助项目、涉及部门不断增多,由于未建设共享统筹机制,造成救助信息得不到共享、救助资源得不到整合、救助成本得不到降低、工作成效得不到提高、工作运转得不到协调,出现重复救助和遗漏救助的现象。

  当前各地在具体实施时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救助部门协调机制普遍建立,统筹衔接仍显不足,救助资源较为分散,存在一定的“分散化”和“碎片化”特征。
  从国家层面上,民政部牵头了社会救助部级联席会,在乡镇层面也建立了协同办理的机制,但是目前来看各地的救助制度统筹协调能力不足,在救助实施中,往往是生存性救助多,发展性救助少,输血型救助多,造血型救助少,救助标准不高,未能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救助。同时,政府救助和慈善之间各行其是,资源和信息还未形成有效的衔接机制,在统筹各类救助资源,形成综合救助格局方面还未形成可靠机制。

  2、救助对象难以精准识别,救助对象认定和退出机制尚未完善。
  (1)家庭经济状况难以核定
  传统的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方法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是无法应对家庭多元化、动态化收入,家庭财产收入仍然面临难以准确核定的难题。
  (2)社会救助保障难以及时动态监管
  群众因自身境遇发生了脱贫或入贫变化,由于缺乏动态监管机制,脱贫人员没有及时退出,入贫人员或者脱贫后又重新返贫的人员没有获得相应的救助。

  3、救助理念仍然停留在被动救助
  当前大部分地区的社会救助仍然停留在由居民主动来申请社会救助,未申请救助的困难群体难以获得保障的“被动救助”模式。困难群众面临救助渠道单一,救助项目纷杂,总是需要多次跑腿才能解决问题。

  二、建设思路
  建立主动救助机制,建设社会救助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多部门协调联动,创建“一门受理、一网通办、智能识别、精准救助、阳光运行”的大社会救助体系格局。

  一门受理:居民都可以在社区、乡镇街道 “一窗办理”社会救助申请,将救助触角延伸至救助的“最后一公里”,最多跑一次腿;
  一网通办:各救助部门协同办理,所有的社会救助事项都可以在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网上办结;
  智能识别:关口前移,主动发现进行信息比对,智能识别救助对象;
  精准救助:每个救助对象都能享受“一人一策”的帮扶措施,享有全覆盖的救助政策;
  阳光运行:社会救助全流程、全业务程序化、标准化阳光运行,公开透明。
  建设

  三、建设目标
  1、完善救助对象认定和需求评估体系,增强救助精准性
  建立“支出”和“收入”相结合的救助对象认定标准,大力推进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困难对象申请社会救助进行经济状况核定的范围从养老保险、商品住房、个体工商户、车辆、公积金扩大到国地税、银行等,确保救助对象认定准确高效。

  建立家庭贫困程度判定机制,实现科学判定。量化贫困程度,根据救助申请者不同层次的需要和社会救助项目的相应功能,建立标准贫困程度的评价体系,出具贫困程度评估报告,帮助基层工作人员和社会力量救助人士科学识别救助对象。

  建立智能研判机制。将救助政策中文字表述的内容数据化,联通历史救助数据,排查出已享受的救助内容和可享受的救助类别,为城乡困难群众及基层救助工作者提供一键式的需求评估服务。

  2、加强救助对象动态管理,畅通“出口关”
  建立救助对象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状况等基本信息定期报告和跟踪制度,实施分类定期核查制度,完善救助对象年检年审和群众评议制度,将不再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退出保障范围。

  3、建立“支出”和“收入”相结合的救助对象认定标准
  进一步完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推动社会救助的精准化、识别化。核实家庭经济状况是界定救助对象的前提,是有效实施社会救助的关键。大力推进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困难对象申请社会救助进行经济状况核定的范围从养老保险、商品住房、个体工商户、车辆、公积金扩大到国地税、银行等,确保救助对象认定准确高效;加强救助对象动态管理,畅通“出口关”,建立救助对象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状况等基本信息定期报告和跟踪制度,实施分类定期核查制度,完善救助对象年检年审和群众评议制度,将不再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退出保障范围。

  4、联动相关救助部门,实现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建设救助建立被动救助加主动救助”的工作机制。
  创新救助服务新模式,丰富申请途径,扩大救助范围,改进服务方式,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减少群众跑腿,实现“最多见一次面”,提升服务效率。



  四、建设内容:
  1、一站式社会救助服务受理系统
  系统一站受理包括城乡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特困供养人员救助、受灾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和社会力量救助的救助申请,后台根据救助内容将信息分派给对应部门进行审核审批,实现“前台受理、后台流转、部门协同、流程跟踪”的格局。系统功能主要包含受理、办理、查询、公示、举报等功能。

  2、救助资源管理系统
  汇聚各部门救助信息资源,记录资源使用情况,建立相应的主题业务基础数据库,为后续进行数据分析、开展进一步的深度救助提供支撑。主要包括贫困家庭档案管理、救助证照资源管理、救助资金发放管理和救助资源管理。

  3、智能研判系统
  通过输入申请救助对象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收入等基本情况,系统自动研判生成评估报告,列出已享受救助和可享受救助的项目名称。

  4、贫困程度评估系统
  通过填写贫困程度评估报表,系统自动生成贫困程度评估报告,量化申请救助对象贫困程度,为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和公益组织提供参考依据。

  5、自助查询服务系统
  申请救助对象除了在办理窗口在工作人员处查询外,还可在服务大厅自助触摸屏上进行自助服务,通过手动输入身份证号或者直接在身份证读取感应区刷身份证查询相关救助信息。自助查询服务主要包括:救助政策查询、信息公示、投诉举报和救助进度查询。

  6、掌上微救助
  改变传统的入户调查的人工工作模式,方便救助工作者开展救助工作。包括救助政策查询、入户调查、救助受理、智能研判、举报处理等功能。

  7、微信公众号
  方便群众及时了解最新的救助动态,准确快速解读绕口的救助政策。包括政策、指南和材料清单查询、自我评估、预约办理、服务受理、进度查询、历史救助数据查询、救助信息公示、在线咨询、举报投诉等服务。

  8、数据汇聚展示系统
  对救助对象、救助资金、救助部门等进行综合性统计分析,利用可视化手段将大数据分析、预测结果形象展示出来,以便分析者和决策者能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观察业务数据,为政策的制定和修正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