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两委”班子如何呈现新气象?
文章目录
村“两委”班子是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村两委班子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一些地方村班子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不重视这些问题,分析其成因,并加以解决,其势必将影响到党和国家在基层的执政根基。
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党员意识淡薄,缺乏集体荣誉感、归属感;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三个别班子成员的协调能力差。
村级换届选举因家族势力、各姓氏间搞平衡文化等不可控因素,导致个别协调能力不高的人当选为村两委班子成员,他们对村两委班子能力的发挥冲击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老好人思想,不懂管理、不敢管理,特别是歪风邪气不敢抓,使村级工作开展不起来,或者干脆遇难而退:二是缺乏工作经验,易激化与前任或其他村干部的矛盾。一些新当选的支部书记对村级事务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没有充分尊重老干部的意见,不重视老干部在村内舆论环境的重要性:三是有小农狭隘思想,在开展工作时夹杂私心,总想为自己本家、本院捞便宜,不能正确处理小集体和大集体的关系。
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弱化了村级班子作用的发挥。即使有一个愿为民办事的班子,却缺少为民办实事的物质基础,办任何事情依然向群众伸手,要钱要物,这样的村党支部就难以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财政仅能保证基本运转,为群众办实事的条件受限,导致村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受到很大限制。村集体增收渠道越来越窄,开支项目和数额有增无减,有的村甚至沦为负债村,无钱办事无人做事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村集体组织统筹功能的发挥。
厘清党员角色定位、划清村两委职权边界、摸清集体经济家底、肃清政治生态环境是村两委班子形成合力的前提。
厘清角色,强化党员归属感。大力推行无职党员定岗、基层党员干部“三会一课”、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制度等,靠教育和制度增强党员的责任感:以人为本、倾注关怀,靠情感增强党员归属感:优化环境、营造氛围,靠文化熏陶党员的使命感。
划清职权边界,理顺两委关系。可积极推行村支书与村主任“一肩挑”,增强领导合力,进一步理顺支村“两委”班子关系,减少村级领导班子中的“内耗”,形成目标同向、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对“一肩挑”的监督管理,避免产生“一言堂”现象。
摸清集体家底,改善集体经济。要加大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通过创办村级实体经济,聘任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到农村进行生产、管理、销售方面的培训和协助,改善农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智力短缺的情况:要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专项扶持资金,解决经济薄弱村组织运转无钱、发展集体经济乏力的问题:要强化政策倾斜,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的税收,属地方财政可支配部分实行全额返还。
肃清工作环境,增强支持力度。要为村两委干部营造干事创业的宽松环境,让他们脚踏实地闯新路、谋发展。对于敢闯、敢干的村两委干部,要放手使用,为其“挑担子”、“壮胆子”,对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的村干部,在换届选举中要为其“撑腰子”,加强引导和把握,积极为村两委干部大胆工作创造安全、安定、安心的环境。
优秀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不是一朝一夕成长而来,他们的成长离不开长期培养。我们要强化对在职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切实帮助基层干部更新观念,更好服务基层、壮大农村。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1-26